读出自己 写出别人 从梁衡《把栏杆拍遍》谈起

汕头日报 2021-04-12 01:27

短暂的假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好友推荐一本好书:梁衡的《把栏杆拍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书一启翻,一个用刀和剑刻成诗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形象便跃然纸上。

今人读诗词,读古人,多在诗词鉴赏辞典上作一番整合,或换说法,或改角度。梁衡读诗词读伟人,我认为多了些文史相融,在理性评论的基础上,多了不少感性形象的表达。季羡林先生曾高度评价:难得他总能将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字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了梁衡之外,尚无第二人。

我最喜欢“行走人生”单元中《书与人的随想》这一篇文章。梁衡从历史和生活的角度谈书对人的意义,我特别欣赏文中的这一段:

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船时既得到前人书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为下一帮乘客留一点东西。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新,是超越。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就叫贡献……

我的欣赏不是空穴来风。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平时就以“读出自己,写出别人”来指导自己和学生的读写。

读出自己,就是任何文本通过一番理解思考的“消化”后,就会呈现出一个“我”来——这个“我”既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与作者一样的人,当然也就包括我们读者自己。有一次我与几位好友相聚南澳海岛,其中一位谈他海钓时差点丢了性命的惊险经历,我不由随口而出: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没想到这位七尺男儿一听竟潸然泪下,说此诗写的就是他自己啊!

经典佳作之所以流传千古,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读者读出了自己。这种心有灵犀的强烈感受会让读者感觉作者就端坐在你的对面,品茗论道,心心相通。这种感觉会让我们穿越时空,心归唐宋,身居京城,手抚杨柳,或会柳永,或遇易安……

再说写出别人,就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写文章。以《把栏杆拍遍》为例,我认为作为新闻理论家、著名学者、散文家的梁衡在这方面真是高手一个。举一个例子,他写词人辛弃疾:辛弃疾这个人,此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形象至极!既写出了辛弃疾词作之美,也写出其内心的艰辛以及深受昏聩政治的反复折磨。这样的表达可感可亲,比起理论抽象的评说要高一千倍!

读过许多学者著作,看简介怦然心动,心生向往,翻了几页就怏快欲睡,为何?恕我直言:有深入,但没有浅出。作为学术专著,咱另当别论;作为大众阅读,深入后浅出,想读者所想,言读者欲言,读者一读,话就投机,再细读就有如沐春风相见恨晚的感受。

“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梁衡认为,人不仅要读书,还有发挥自己的才智去写书留给后人。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读书是基础,教书是本职,写作是提升。多练笔,多写作,不单是对阅读有一番心思考,对教书也将大有裨益。读,是一种吸纳、积累和消化;写,是一种输出、演绎和表达。从读到写,从读写到教学,从理解文本到分析文本,再到创作文本,都是每一位有志于语文教学者的必经之路。

新闻推荐

山海见证一场特别的亲子活动 中学生家庭体验“旅游+公益”

亲子出行,看海+公益服务两不误。晶报讯(记者陈碧霞/文、图)4月5日上午9时许,在大鹏新区东山码头附近,一群穿着红马甲的高中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