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番”趣谈
汕头西堤公园“过番码头”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行走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浓烈的侨乡风情,而且还能时时听到关于以往人们出外“过番”的趣闻轶事。
在过去的潮汕,凡家中有人要出外“过番”时,家人都会祭拜家中的祖先神明,祈求出外能遇贵人,早日赚到钱财,回乡光宗耀祖。其次便是到当地的妈祖神庙进香,保佑其出洋顺风顺水,一路平安。而族内亲人则会送上一些土特产或糖果饼食之类的东西。礼物不拘多少贵贱,但都要凑成偶数,俗称“送顺风”,意在祝福一帆风顺,平安到达。家人则赠以甜粿、鸡蛋等物,寓意团圆得利。有的还会包上一撮香灰,象征着不忘家乡骨血,不忘香火传承。
以前“过番”搭乘的大都是帆船,要候九月十月东北信风,若顺风顺水的话,大概一个半月或两个月可到达目的地南洋。
到达目的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寄批报喜。在通讯落后的年代,平安二字对离乡别井、漂洋过海的华侨或侨眷来说,都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因而,“番客”只要离船上岸,就要马上寄批回家。因这类批通常都是以报平安为主题,所以也被人们称为“平安批”。
平安批的特点大体是报喜不报忧,目的是让家人放心。因此,在批中用语也大都是些通俗易懂的“大套话”,如“幸得内外平安,万胜之喜也”“祈望诸事合想,两地平安如意”等喜庆的话语。而“番客”往家中寄批时,往往还要附上一些银钱。钱银数目不限多少,一两块钱也可寄。有的“新客”刚到他乡,暂时找不到工作,就只好向亲友或熟人先借钱垫付。
而出洋“过番”者回乡探亲时,通常称为“回唐山”。在过去,华侨回乡是一件轰动整个乡村的大事。任何一个华侨回来,都会给其他人带来莫大的希望。一来可以借机探询自己远在异国的亲人的情况,二来出于潮汕人特有的心理——“无脸当死父”。华侨若不是在南洋赚了钱,一般不会两手空空回到家乡的。先不说亲近亲近可得到若干好处,光是近处“沾光”就可给自己心理带来很大的慰藉。因此,一旦某个乡里有华侨归来,必定有亲族内的一帮人远远迎接,然后“搀”着归家(有一说“搀”字应为“插”“扶”。当然,归家的华侨也并不真的七老八十走不动路,非要人搀扶着不可。而这些搀扶着华侨的人也隐含着沾光和热情难以言表的意思)。华侨归家时,家里人是不可以当面迎接的,要暂时回避,等华侨在家坐定,家里人方才从其他房内或外边出来相见,俗称“勿撞马头”,恐生积怨。接着,家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厨去做一碗甜糯米丸或面条甜蛋,让“番客”先“食甜”。嗣后,在家乡的亲戚朋友会置办猪肉、鸡蛋之类的东西前去迎贺,俗称“接番客”,也称“接落马”。华侨对于亲友赠送的东西不能全部收下,要余下一些让其带回,同时,还要回赠一些自己在海外带回来的礼物,如布料、衣物、饼食、日用品或红包等。有华侨的人家一般还要设宴请客,称为“食番客桌”。邻里孩童凡有围观者,“番客”也会分给糖果饼干,称为“分番客糖”。而那些的确在海外挣到钱财的华侨,还会择日请来戏班,在乡里广场演戏,人称“演番客戏”。如华侨近期要重返海外谋生,那些戏又被称为“送顺风戏”。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若是碰到某户人家有华侨从海外回来,村里的人家几乎都要到这户侨眷家里来看一看,看那户人家满脸洋溢着无法收拢的笑容,心中那份羡慕是无法形容的。如果得到华侨分的一点礼物,那可真是凭空捡到宝般的兴奋。华侨归来的人家,在那些天里,天天门庭若市,迎来送往,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事实上,若是现在看起来,那些礼物也并无甚出奇或珍稀之处,只不过是些丝帕、糖粒之类的东西。其实,人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也并不真的为了得到那一点小礼物,而是对那户人家得享“番畔钱银唐山福”而产生的一种艳羡,更希望自己也能沾一点福气。。
不过,随着时代的改变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在海内外的沟通方便得就像邻近城市一样,人们来去越发自由。华侨“过番”的种种习俗和趣事,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茶余闲谈了。
谢初勤
新闻推荐
汕头-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助力汕头市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形成智能化生产闭环
“鑫瑞新材料”公司的智能制造。“新基建”是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