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年产值5亿元蔬菜全产业链条 潮南区蔬菜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产”融合联农带农5500户
胡萝卜初加工生产现场。本报记者 袁笙 摄
田园安装一个个自动喷灌头。 本报记者 袁笙 摄
深冬时节,走进潮南区井都镇平湖新村,绿油油的田野一眼望不到边,仿佛置身绿海之中,周围整齐划一的田园一个个自动喷灌头不时喷洒白花花的水雾;刚出土的胡萝卜送到田头工棚进行初加工、冷藏、装车,运往广州、北京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往全国各地……这是潮南区蔬菜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以来初显成效的剪影。
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潮南区以推进乡村产业兴旺为工作主线,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构建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利益机制为中心任务,加快蔬菜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步伐,致力集聚一批粤台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一二三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灵活多样的联农带农模式,已带动5500户农户增效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位于井都镇的潮南区蔬菜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以台湾创业园为核心的蔬菜产业集聚区,涉及平湖新村、上南村、连丰村和神山社区三个村和一个社区,总面积43.5平方公里,人口数约8.1万人,耕地面积20475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万亩,主要种植以萝卜为主,并根据农时和市场需求种植大葱、大芥菜、包菜、椰花菜、黄瓜、马铃薯等品种。
在平湖新村田边的胡萝卜初加工生产现场,记者看到,一车车由田地里拉来的胡萝卜被陆续倒入清洗机,经清洗后,变成了一个个红彤彤的胡萝卜,然后打包运往附近的冻库进行冷藏。“冷藏能够锁住胡萝卜的水分,让它运往各地销售保持新鲜度。”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汕头市洪茂种养有限公司经理郑俊鹏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公司已投入330多万元,在产业园建设初加工场地及清洗机、水肥一体化、自动喷灌等设施设备,效益也逐步显现。“当前已陆续进入胡萝卜收获季节,市场需求量大,产品供不应求,而且价格也高”。
据介绍,产业园计划总投资2053万元,其中使用市级财政资金1000万元,社会资本投入1053万元,由汕头市洪茂种养有限公司、汕头市潮南区洪茂种养专业合作社、汕头市泓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汕头市廷顺种植有限公司、汕头市城九种养有限公司五家企业5家实施主体负责实施创建。
“产业园重点建设农业设施、土地流转、产业融合、科技研发与信息支撑、农业品牌等五大类工程共16个项目,通过集聚一批粤台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推广粤台农业前沿新科技,培育区域品牌,打造一批蔬菜加工生产基地,以二三产业促进产业园主导产业实现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发展,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种苗和加工工艺研发、示范、服务等产业纵向一体和横向互补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据潮南区农业农村局陈唱今介绍,产业园有农业龙头企业共8家,专业合作社25个,创建“嘉苗庄园”、“乌丁”、“泓柳雅缘”、“城九菜脯”、“廷顺咸菜”等一批远近闻名的农业品牌,建成两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量35万吨,将把园区建设成为服务粤港澳、辐射粤东地区的引领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建设的市级先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截至去年12月底,产业园2020年度计划任务9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并完成年度计划建设,已完成总投资1123.85万元,其中完成市级财政资金建设项目投入500万元,完成企业自筹资金建设项目投入623.85万元。
“坚持为农、利农、惠农导向, 确立农民在产业园创建中的主体地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产增收和增效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农业产业园发展成果。”目前,产业园各实施主体探索建立了订单农业、入股分红、返租倒包、社会化服务、入园就业等模式的联农带农模式。未来将通过建成1500亩的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打造年产值5亿元的蔬菜全产业链条,可直接带动逾1万农户从事蔬菜种植,户均年增收3.2万元以上;同时可吸纳周边村民作为蔬菜加工的产业工人以及成为蔬菜种植、采摘和加工工人,预计可提供工作岗位600个。
本报记者 刘文钊
新闻推荐
潮南区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资源综合利用催生绿色动能 变废为宝串起循环经济链
1月3日,潮南印染中心成功通过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验收,被评为“广东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张伟炜摄潮南印染中心污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