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文艺研究社”旧址对外开放,墙壁上悬挂着《东江纵队之歌》 “密林”星火,照耀新征程

汕头日报 2021-01-28 01:34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龙湖区鸥汀街道一批进步青年为了宣传革命真理、传播新思想而团结在一起,创建了名为“密林文艺研究社”的革命群众组织,如今,密林文艺研究社旧址成为汕头市级文物保护点,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场探寻

故居旧址保留原貌

密林文艺研究社旧址位于鸥下居委马西巷,占地面积240多平方米。该旧址于2003年进行修缮,同年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点,现旧址对外开放,室内保留当年家居生活用品,有衣柜、餐桌、床等,门外有著名书法家赖少其题写的“密林文艺研究室旧址”牌匾,民居横包的两间房,也是密林文艺研究社主要成员林之原一家的居所。据工作人员介绍,该旧址于2003年进行一些修缮和保护,并规划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密林文艺研究社是潮汕地区成立时间较早、具有先进性和革命性的团体,如今这个研究社旧址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林之原等进步人士的事迹也成了当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旧址墙壁上悬挂着《东江纵队之歌》,作者正是林之原。

许多密林社成员后来都成为革命家、外交家、教育家、诗人,在全国传播革命的种子,爱国爱乡,为家乡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红色足迹

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据鸥下小学老师、文学爱好者辛秀芬老师介绍,1925年,还是学生的林之原与同为进步青年的同乡好友、同学袁似瑶、蔡健夫一起成立“青年学友会”,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即是“密林文艺研究社”的前身,此后的几年里,林之原走出潮汕,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接触到新的进步思想和文化。1927年林之原到天津读中学,学成回乡后将青年学友会改为“春笋文艺社”。1929年,林之原到上海艺术学院读书,上海艺术学院的老师是鲁迅、夏衍、阳瀚笙,接触了非常先进的思想,并读了一些非常先进的文章,对革命有了更深的认识。

1930年1月,密林文艺研究社成立,是潮汕地区一个成立时间较早,具有先进性和革命性的团体,曾出版进步文艺刊物《密林》2期,传播新文艺、新思想,宣传革命道理,开展反封建和反压迫革命斗争。

密林文艺研究社的宗旨大意是:团结爱好新文化的进步青年,联络感情,互相砥砺,研究新兴文艺(即无产阶级文学),学习写作,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密林文艺研究社一成立,就组织社员学习革命文艺的理论知识和郭沫若、郁达夫、蒋光慈、茅盾等人的文学作品。有的社员还研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刊,并对一些有联系的青年学生进行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在《密林》发表一些具有革命倾向的文学作品。密林文艺研究社除了上述的活动外,也很注意通过办教育向学生灌输新思想,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1932年社员林之原、陈曙光在潮阳赤寮植基学校任教。林之原任校长时,就曾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启发学生反封建、反迷信、反压迫。还经常组织高年级学生开辩论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当时,进步青年在《密林》杂志发表的文章,锋芒直指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所掀起的革命思潮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密林文艺社更成为反动派的眼中钉、肉中刺。林之原、袁似瑶、蔡健夫等人借教书之机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1933年被国民党抓捕,这就是在汕头轰动一时的“密林事件” 。

辛秀芬老师介绍,当年积极投身革命的林之原的夫人陈曙光,也因“密林事件”化名外逃,夫妻俩脱险后继续携手开展革命工作。据悉,当林之原被捕时,陈曙光怀孕三个月,几经潜伏,化名王芳到澄海某女校执教维持家庭生活,同时和余洪声继续“密林”分社补习班工作。不久余洪声也被捕入狱,陈曙光由陈府洲协助转移到香港,在华南救国会领导下,从事救国活动。1935年夏,陈曙光受香港救国会负责人洪标(周楠)委派到广州以学生为掩护,组织秘密读书会。赖少其是读书会的人。读书会是党的外围组织,各校有读书会的头头,利用办小报《现实动向》读书会经常开会,其实是党的活动,因为得登记,所以《现实动向》第三期化名,办三期后陈曙光被抓。

1936年,林之原获释后,于1942年到1946年在东江纵队任军政干校教育长等职,解放后从事统战、外交等工作,做出较大贡献。

袁似瑶获释后,被党组织送到苏中的新四军三分区从事革命工作,从事教育和政治理论的研究,1949年到广西参加接管并在宣传部工作,后来调到广西行政干校工作,其后又调到广西民族学院当领导,并担任过广西师范学院院长等职,离休后还受聘为中共汕头市委党史顾问。

本报记者 陈若萱 文/摄

新闻推荐

减少人员流动倡导就地过年 交通部门提醒旅客做好出行防范措施

本报讯(记者蔡晓丹)春节期间有出行、返乡计划的朋友们注意了,铁路部门对车票的预售期进行了调整,原本火车票预售期为30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