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南英歌舞艺人洪飞英的创与传 武舞相融联侨情 创新传承扬潮风
潮南区成田镇西岐英歌巧妙地把戏剧的舞蹈身段与南拳的武术套路糅合起来,动作威猛、舞姿古朴、气势磅礴。受访者供图
●南方日报记者张伟炜
都说“北有秧歌,南有英歌”,说起潮汕舞蹈,自然离不开英歌舞。每年春节期间,潮汕地区总少不了英歌舞,其粗犷豪迈、雄健有力的表演无不令人振奋。
“我年少时与村里一起练武的小伙伴看了一出水浒戏,也就是关于梁山好汉的故事后,回家后就忍不住抡起两根竹棒舞弄起来,后来把练武所得也融进去,久而久之竟慢慢玩出了名堂。”聊起自己小时候与潮汕英歌舞结缘的时光,今年73岁的洪飞英依然神采飞扬。
洪飞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南英歌”的传承人,也是西岐英歌队发扬光大的核心人物。他出生于南拳世家,幼年随父学习拳术、英歌舞和骨伤科医术。上世纪60年代,凭借着对英歌舞的喜爱,他组建了捷英英歌队,即后来扬名全国的西岐英歌队。洪飞英还把对英歌舞的热爱传给了下一代,他的儿子全部从五六岁就开始练习武术基本功和英歌舞的基础动作,三个儿子从十几岁开始就经常被请到各地去担任教练,传授英歌舞。
如今的洪飞英,对英歌舞的热情丝毫不减当年。平日里,他时不时还会抡起两根英歌槌,演绎一段水浒戏;更多时间,他身居幕后,为身为英歌舞教练的儿子传授经验,传承“非遗”,弘扬潮风。洪飞英希望越来越多人能够加入到传承英歌舞的行列中来,一起书写潮汕文化的光大与传承。
启蒙源自一次“送戏下乡”
洪飞英是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西岐村人,谈起自己与英歌舞的结缘,他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农村小孩没什么好玩的,我父亲又是拳师,我就被抓去练拳了。”洪飞英说。
他还记得,那时农村的习武风气浓厚,父亲在“武林”颇有威望,村里很多小伙伴也到父亲开的武馆习武以强身健体,因此洪飞英与很多小伙伴都打成一片,经常在一起“切磋武艺”。“自古就有武、舞同源之说,武术和舞蹈都是以身体作为表达媒介,向人们展示身心合一的美。可以说,武术是我掌握英歌舞的敲门砖。”洪飞英说。
而洪飞英的启蒙源自一次“送戏下乡”。洪飞英说,他十来岁时,碰巧某个汉剧团送戏下乡送到了西岐村,好奇的他叫上几个小伙伴到戏棚下看戏,当时表演的是水浒戏《攻打大名府》。随着幕布拉开,只见一个个英姿飒爽的汉子轮番登场,他们迈开步伐,踏着节奏,在舞台上有力演绎着,这些画面深深击中了少年洪飞英的心。
“《攻打大名府》算是《水浒传》中比较精彩的篇章,为了救卢俊义和石秀,宋江带着梁山好汉乔装成各种身份的人混进大名府,通过里应外合攻下了大名府,气势恢宏让人感叹,最终梁山大获全胜,大名府失败。”洪飞英说,当他看完那出戏,回到家里立马操起两根竹棒,跟着汉剧里的人物跳跃、表演起来,并将孩提时看过的英歌舞表演技巧融入进去,似模似样。一个人玩没意思,第二天他又叫上几个小伙伴扮成梁山好汉一起玩。
“纯属小孩间的嬉戏。”洪飞英笑着说,尽管如此,他与小伙伴仍然很卖力地“巡演”,由于敲击地面频率太高力度太大,他们甚至还把经常练习的空地上砖块敲打出裂纹,由此可见热爱与痴迷。
融南派拳术技法于英歌舞
就这样“玩”了几年时间,洪飞英发现,有武术功底傍身,耍起潮汕英歌舞竟然如此驾轻就熟。于是,上世纪60年代,凭借着对英歌舞的热爱,他组建了一支名为“捷英”的英歌队(即西岐英歌队前身),并开始在迎神赛会期间组织队伍为别人贺喜、助威。
“在潮汕地区,每逢过年、元宵,或者平时祭社等时节,迎神赛会是少不了的。我将武术套路融入英歌舞步法和槌法,形成表演技法后就多次练习、到处表演。那时每个队员都是年轻小伙,个个精力充沛。”洪飞英说,每次表演完,英歌队会收到赛会邀请方的红包,他便将之用作英歌队日常开销。
“那时大家都热情高涨,每到一处地方表演完,看着围观的群众,个个都乐开怀。这种快乐特别容易感染人。”他回忆说,捷英英歌队也渐渐有了名声,从村到镇到区到市,逐渐拓展出自己的“朋友圈”,每逢“闹热”都能收到很多地方的邀请。随着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捷英英歌队改名为西岐英歌队。
1984年春节期间,洪飞英又进一步设计了蝴蝶、梅花等18个舞蹈图案,并把套路增加至12套。同时又对传统的英歌舞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后,借鉴南拳精华和戏曲拳法等手法,对英歌舞的舞蹈动作和套路变化进行较大的改进,融舞蹈、戏剧、武术于一炉。
“粗犷豪迈、刚劲雄健,是英歌舞的一大特色,欣赏英歌舞,往往能使人心潮澎湃,催生奋进的力量。西岐英歌舞,藏有中华武术的魅力。”洪飞英觉得,武术就是他想运用在舞蹈中的直观身体语汇。因此在创编过程中,他从南拳“散手”中选择了大战马、割腿等步法,又吸收了通天滚手、玉人照镜、老树盘根、利刀削竹、山中擒虎、燕子翻身、双龙抱月、魁星踢斗、雄狮开口等招式,重新设计了单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编成了上八套和下八套的舞法。
具体来说,在步法上,西岐英歌以南拳的四平马、大弓步和金鸡独立等舞步作为上盘式;把小弓步和战马步作为中盘式;把单坐莲步和双坐莲步作为下盘式。在槌法上,西岐英歌既保留着传统旋槌花相互碰击的技巧,又糅进南拳的滚、点、挫、批、戳等拳术技法。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时代的进步,武术可以借助舞蹈进行更加有效的传播,西岐英歌舞便是很好的例子。西岐英歌既继承了潮汕英歌的传统,又形成了“动作勇猛、舞姿古朴、场面恢宏、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
老青“结对”传承非遗技艺
随着西岐英歌逐渐广为人知,洪飞英带队参加各种大型文艺活动的次数也多了起来。1987年12月,西岐英歌队参加了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由48名成员组成的队伍亮相艺术欢乐节。
1989年9月,西岐英歌队以广东省代表队的身份参加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的全国首次大型民间舞评比交流活动“中国舞蓉城之秋”比赛,获得“最佳代表队奖”“最佳节目奖”“最佳方队奖”;1990年7月,赴汕头市参加广东省第八届运动会开幕式;同年参加广东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优秀作品评选,获得三等奖;1991年12月赴汕头市参加“庆祝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暨扩大区域文艺晚会”;1995年春应邀赴广东省中山市参加该市举行的95慈善万人行文艺活动;接着,又作为潮阳英歌队的主力队,参加第二届“中国民俗民艺录像带汇映”……
一个个名誉接踵而至,洪飞英并未沉迷其中。数十年来,在壮大西岐英歌队的过程中,洪飞英始终未忘记“传承”二字。与洪飞英的经历类似,他的儿子洪少华也从年幼时就跟着练习武术及英歌舞基本功。
“我从五岁开始就跟着父亲练习武术,基本功练扎实后,到14岁开始练习英歌舞。”洪少华说,兴许是武术功底扎实,或是悟性好,他也很快就掌握了西岐英歌舞的步法和槌法。而令洪少华难忘的则是1995年,这一年9月,西岐英歌队应香港市政局娱乐处邀请,赴港参加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的中秋彩灯节,使西岐英歌队又一次名声大噪。
西岐英歌不仅舞出了“武术”要领,还舞出了“侨情”内涵。作为著名侨乡的成田镇,近年来不断结合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家乡文化为纽带增进海外华侨的家乡情结。去年,成田镇专门组织了58人的西岐英歌队到泰国表演,在去年12月4日至8日五天的时间里,先后在泰国唐人街、泰国中华总商会等地进行了表演,受到泰国国王和旅泰侨胞的热烈欢迎和赞赏。
备受旅外侨胞欢迎和赞赏的背后,是洪飞英老一辈、洪少华等年轻一辈的传承与创新。如今,洪少华依然奔走在传承一线,2013年他还被潮南区职业技术学校聘为英歌舞教练,多年来为该校学生传授英歌舞技艺。
“这几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老百姓也越来越认可、追捧非遗。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潮南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岐英歌饱含了父辈的心血与期望,这门技艺不能在我这一代断掉,我一定将之好好传承下去。”洪少华说。洪飞英也希望越来越多人能够加入到传承英歌舞的行列中来,一起书写潮汕文化的光大与传承。
新闻推荐
宝安日报讯(记者邢易知通讯员张良)湾区同筑中国梦,绿茵共谱深汕情。深圳宝安、汕头潮南足球联谊赛日前在汕头市潮南区职业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