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城市记忆,守护文脉与乡愁 解读老建筑,讲述老埠故事
一幢幢老建筑、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幅幅新旧对比的照片,见证了百载商埠岁月的变迁,汇成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日前,一场“岁月留痕——汕头老市区近代建筑解读”专题学术讲座在汕头市彬园警史馆举行,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聆听学习。
对一座城市来说,老建筑是活着的历史。讲座上,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蔡海松通过200多张历史影像,向大家介绍了天后宫、关帝庙、存心善堂等潮汕特色建筑,以及领事馆、洋行、别墅等西洋建筑。蔡海松表示,汕头开埠后,潮汕工匠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了西方建筑的处理手法,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传统建筑类型,逐渐转化为具备近代建筑形式、功能、技术的新体系。
在互动环节,当大屏幕上出现部分小公园老建筑照片时,现场不时发出啧啧感叹,有热心读者甚至拿出手机翻拍这些老建筑的照片,回去慢慢欣赏回味。
蔡海松是土生土长的潮汕人,潮汕乡土建筑著名学者。30多年来,他一直奔走于潮汕大地,用镜头“抢救”记录潮汕民间建筑。“每一幢老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世和风格,透过一张张老照片,就像阅读一本本历史书”,蔡海松说,从一个个细节中去揣摩过往的时光,像充满古朴风味的骑楼群、特色地标建筑小公园亭、风靡一时的百货大楼以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特色小食等。
“1921年汕头设市后,市政当局利用民资民力大力实施市政建设,缔造了近代汕头建设的高峰期”,彬园警史馆馆长朱奕毅告诉记者,规划形成了西区以小公园为中心呈蛛网式放射性环状的道路格局和商贸中心,东区以外马路、中山路为主干道的方格棋盘格局的政治文化中心,一大批优秀近代建筑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沿街骑楼相继落成。
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中心的东移,不少市民都搬出老市区。老城区慢慢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而这些曾经见证着这座“百载商埠”的繁荣与兴衰的老建筑却依然矗立着,有的已经有些破败,但墙壁上精致的雕花仍然清晰可见,也勾起了不少人美好的情感记忆。
“小公园开埠区折射出了丰富多彩的潮汕建筑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工艺文化、华侨文化等特征”,蔡海松说,近年来,开埠区大批近代建筑经保育活化重焕生机,吸引了不少文化学者前往实地探访,领略它们如今的风采。
本报记者 陈文兰 文/摄
新闻推荐
宝安日报讯(记者韩翀通讯员陈运聪蔡碧亿)记者从福海街道获悉,日前,桥头醒狮团受邀参加“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倒计时一周年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