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出海一纸还乡” 12万封侨批承载潮汕人的家国情怀

新快报 2020-11-16 09:50

汕头市侨批文物馆藏有约12万封侨批,吸引了不少市民参观。

■文/图:新快报记者何生廷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侨批,则是华侨与故国旧人在亲情与经济上的双重纽带。

“批”在潮汕话中指“信”,而侨批则是一种书信与汇票的混合体。“三江出海,一纸还乡”,一纸说的正是侨批。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品质在这千万封包裹着浓浓深情的侨批中得到充分体现。

近日,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中央以及省市媒体采访团,前往汕头侨批文物馆深入了解侨批文化。据介绍,馆里现藏有约12万封侨批。一封侨批就是一段故事,这里记录的正是海外华侨艰苦创业和对故乡亲人的牵挂。

“银信合一”,侨批承载着家国情怀

潮汕地处沿海,先民素有出洋谋生的传统。他们的首选目的地是东南亚,俗称“下南洋”。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劳作,他们渐渐有了积蓄,开始尝试委托回国的亲友乡人带钱款回家,赡养眷属。

“在这个背景下,银信合一的侨批应运而生。”汕头侨批文物馆馆长助理杨冬梅说,一封薄批写上几句对家人的话,一般情况下会在左上角写上汇款的金额,让人从国外带回来,“早期下南洋的潮汕人,多数从事苦力活,能带回来的钱也不多,不过潮汕侨民不忘家庭,赡养眷属,这正是侨批产生的初衷。”

沈树然是一名潮汕人,他在捐赠侨批后,在一段自述中记录了其伯父沈桃仁“几十年来家批从没断过”的情景。他介绍说,伯父沈桃仁除了在经济上每月寄批之外,在物质生活困难时期还想方设法通过友人搭寄大米、面粉、猪油、罐头等食品、生活用品回来。

侨批的形式多种多样,规格不一,陈列在汕头侨批文物馆二楼一封近3000字的侨批,是目前发现的“侨批史上最长的信”。

杨冬梅介绍,除了对家乡眷属的思念,侨批还体现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在抗战时期,苏君谦、郭子纲、黄奕三位旅泰侨胞经由澄海人在泰国开设的批局,通过“口批”(寄批人口头说定)的方式将200元国币辗转送到了八路军的武汉办事处。

而在回批上,由周恩来、叶剑英、潘汉年、廖承志联名表达了对三位旅泰侨胞的感谢,表达了对三位侨胞爱国热忱的钦佩。

诚信经营为侨批立业之本

随着侨批数量的增长,单打独斗的“水客”已无法适应侨批递送需求,有部分“水客”和商号便专门创办了侨批局。

19世纪30年代前后,以批局、银号、商号等承办机构为代表的侨批业出现并迅速发展。直至20世纪70年代,国务院明确要求“侨批业由银行接办”,民营侨批业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这一个半世纪中,侨批业始终将诚信作为立业之本。不少侨批派送员(俗称“批脚”)家境贫寒、生活艰难,每天要分送上百封侨批,酬劳仅为两斤大米或一元国币,但从未发生过侵吞批款或丢失侨批的现象。

诚信经营是侨批业的本质特征。《潮州志》对侨批局有一段概括的记载,曰:“批业在外洋,采代收方法或专雇伙伴,一一登门收寄,抵国内后,又用熟习可靠批脚,逐户按址送交,即收取回批寄返外洋,仍一一登门交还,减少华侨为寄款而虚耗工作时间。”

此外,批局在侨批封上会盖有“保家回唐”字样的印戳,“保家”在潮语中是“保证”“肯定”的意思;“唐”即唐山,指中国,华侨、华裔对中国的一种习惯称呼。

除了来批之外,回批也是关键一环节。因当时很多当地人不识字,收到来批之后找靠谱的人写回批。“写批洪”洪铭通代写回批数十年,“写批洪”坚持银钱数条不清者不写;夸大儿孙不肖以同情而求多寄钱者不写等“四不写”原则而擦亮了“忠厚诚信”的金字招牌。

“诚信,是侨批文化的精髓,也是潮汕华侨的精神体现。”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党委副书记陈作松告诉记者,侨批业虽退出了舞台,但侨批文化蕴藏的精神内涵,是不会过时的。

新闻推荐

关于佳慕楼命名的通告

佳慕楼命名位置示意图位于澄海区金鸿大道东侧凤翔街道头份社区兴达工业区内,由汕头市雅蒂化妆品有限公司开发建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