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活化改造老街区打响城市品牌侨批文物馆是全国首家侨批收藏机构,12万封侨批讲述华侨“信征”故事
[摘要]侨批文物馆是全国首家侨批收藏机构,12万封侨批讲述华侨“信征”故事
11月10-12日,南都记者跟随“文化建设”主题采访团走进汕头,通过为期三天的深入采访了解到汕头在华侨文化和红色文化方面的建设成果和亮点,体会到汕头丰富历史文化再次焕发的新活力。据了解,汕头现有现有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11个,全面展现了汕头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此外,还采用“分片实施,重点示范”的策略,分步以老旧街区为修复单元,循序渐进开展活化利用。还原“原汁原味”的百年商埠历史风貌,打响“活力街区”的城市历史文化品牌。
12万封侨批档案,记录华侨海外奋斗史
汕头侨批文物馆是极有“汕头特色”的一家陈列馆,由原中国银行汕头分行旧址改建而成,是全国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展现了汕头过往独特的华侨文化。汕头既是“百载商埠”,也是重要侨乡。大批潮汕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他们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寄回家乡,赡养父母妻儿及家族中人。侨批正是由此得来。批,在潮汕话中是“书信”的意思。侨批是指华人华侨与家乡眷属在通信往来过程中所产生的书信、情况汇报、账目和汇款票据,具有“银信合一”的特征,蕴含着忠义孝悌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是“信而有征”“无征不信”的生动诠释。
侨批记录了华人华侨在侨居国的生活状况、活动情况及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信息。这些信息独一无二且意义重大,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和政治交往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坐落于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对面的侨批文物馆,是全国首家侨批收藏机构。据文物馆馆长助理杨冬梅介绍,侨批文物馆内收藏的侨批电子数据和实物累计有12万余封,收藏最早有清末时期的,最迟则有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侨批。其内容包罗万象,大到日寇侵华、海外局势,小到家乡善事、日常琐碎,“这里最长的一封侨批约有三千字,内容讲的其实都是琐碎的事,大概是家里的长兄写的,关心家里的情况”。
2013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侨批——海外华侨银信”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侨批档案”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
侨批自产生至银行统管之前,先后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始终将诚信作为立业之本。许多侨批派送员家境贫寒,生活艰难,每天要走近百华里的路,分送上百封侨批,而酬劳仅为两斤大米或一元国币,但未发生过侵吞批款或丢失侨批的现象。
修缮开放多个旧址纪念馆,讲好红色故事
近几年,小公园开埠区进行活化改造,让众多被遗忘的骑楼古建筑被重新发掘修缮。其中,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是1931—1934年间中共中央交通局的直属交通站,在中央交通线的4条南方线中,有3条经该站转至中央苏区,是秘密交通线上的枢纽,也是大革命时期南方地区唯一未被破坏的红色“生命线”,为中共中央安全转移起到关键作用。包括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陈云等200多名中共党员经该站进入中央苏区。
近日,中央红色交通线汕头中站旧址陈列馆举行“全国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命名揭牌活动。据了解,作为广东省首个以隐蔽战线历史为主题的全国国家安全教育基地,旧址保护修缮工作于2011年4月启动,2019年1月建成旧址陈列馆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展馆工作人员介绍,旧址陈列馆由“序厅”“汕头交通站的建立展区”“相关材料及事迹展区”三个部分组成,以中央交通线历史为主线,系统介绍了汕头交通中站的建立和运作,展现了隐蔽战线儿女为保卫党、保卫革命胜利所作的突出贡献。
旧址开放参观以来,接待了很多组团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团体。为做好红色文化传播,馆里还经常举办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知识、历史文化等专题教育讲座。近年来,汕头不断用活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旧址、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等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红色场馆成为许多市民、学生学习交流的好去处。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李宛真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德鹏通讯员江子波)近日,广东汕头海警局对某企业违法用海行为作出罚款155.46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这是今年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