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批脚最美好的标识
西堤公园“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记忆之流”刘小萱 摄
批脚“三件宝”:市篮、水布、长柄雨伞
■ 谢初勤
潮汕侨批发轫于民间,流转于民间,经营于民间,以诚信为根本,跨越国境,跨越时空而成为传世佳话。批脚是整个侨批系统链中最基本最烦琐忙碌的一环,他们耐心细致、尽职尽责,甚至殚精竭虑地维系着海外侨民与家乡亲人之间的联系,给他们以莫大希望
提起批脚,一般人会认为,批脚便是水客的俗称,而将两者混为一谈。究其根源,批脚与水客的性质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或者可以说是本质上的。
其实,就算水客,也有“过乌水”(亦有称其为“溜粗水”)与“食淡水”之分。所谓“过乌水”是指那些负有特殊使命穿洲过洋、跨省过国的水客或客头。而“食淡水”一般都是奔走在一定区域内的侨批局工作人员。而且,大部分水客所负责的范围是将成批的信、银送至固定的批局,则基本完成任务。批脚则是潮汕人约定俗成的批局的外勤人员,这些人的工作职能主要是从批局领取出一定数量,涉及一定范围内的若干信件和汇款,挨家逐户分发到侨眷手中。从这一工作特点来说,批脚是整个侨批系统链中最基本,也是最为烦琐、忙碌的一环。
因为批脚的性质特殊,长期以来,各地侨批局在聘用批脚时,通常都会比较慎重,除要求批脚必须身体健康、手脚勤快、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外,主要还从以下几个方面物色:一是必须由批局(馆)主人或信得过老员工等“胶己人”作为介绍人;二是批局(馆)家族内部有关系或外亲中诚实守信,且经过一段时期考验的人;三是有一定的资产可作为抵押的勤劳诚信的人员。从以上条件可以看出,批局(馆)对批脚的选择,诸如勤劳、诚信、负责等几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诚信”可以说是双向的,对于批脚本人而言,他的工作既是存身立命的根本,同时自身与批局的诸多关系和牵连也形成了无形的约束力;而批局对批脚人选入行的严谨和慎重,在一定程度上也确保了自身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批脚的工作一般都有固定的日期,即每周固定在某个时间到批局领取批信和批银,再安全送到批侨户手中。他们往来的路线也基本固定,如隆都的几家批局,基本都是以饶平、澄海、潮安为点与线,极少越过这一线路。而真正考验批脚各方面能耐和品性的,便是不厌其烦、不辞辛苦、不计付出地将那些字址不清、缺名少号、名址大而化之,甚至是连地址都写错的批件准确无误地送到侨眷手中,而且还必须快捷、及时。在侨乡,流传着很多关于“死批复活”“送缺字批”“送回头批”的故事,这些故事所传递的核心信息就是批脚如何耐心细致、谨小慎微、尽职尽责,甚至殚精竭虑地维系海外侨民与家乡亲人之间的联系,给寄批与收批双方以莫大希望——这种希望,很多时候便是对未来前景的美好憧憬。
等待与希望,在侨批史中,是一再被大写的。
据资料记载,批脚的薪酬与当时普通居民的生活收入基本相等。以隆都较为有名的潘合利批局老批脚潘得勤为例,一家三代都为潘合利批局送批。以日军占领潮汕前后为分界线,潮汕失陷前一个批脚月薪约为20银圆,外加市面贴水,约可折合干谷3担左右。而潮汕失陷后,一天的批酬仅为白米两三市斤。翻遍侨史关于批脚的记述,我们几乎没能找到有因为送批而发家致富的。换言之,这些不辞辛劳、周而复始不断辗转各地的批脚,他们日复一日的付出,所换来的仅仅保证衣食无虞而已。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侨批史中,几乎没有出现过批脚侵吞侨眷货钱或少报、瞒报批银的事件发生。
关于这种情况,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潮汕人讲求诚信的标识。究其实,所谓的诚信说到底也只不过是一种道德层面的社会要求。所谓仓廪丰而知廉耻,讲诚信要有讲诚信的底气、土壤及氛围。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加上地理位置和受大气候影响等各种因素,昔年潮汕人(特别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远不及中原其他王化之地,而生存空间的逼仄、天灾频仍(台风、暴雨、洪水、灾旱、虫害等)和各种难以承受的苛捐杂税,迫使人们不得不把希望的目光投向远方,很多民众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人们远离故土,漂泊异国他乡,自然而然地抱团取暖,共谋生存与发展,这样就容易形成一种“根”的意识,这种意识所衍生而来的,便是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回报意愿的无比强烈。侨批的诞生正是基于这种民间自发自愿的组织形成,以托、寄、附等形式为远在大洋彼岸的亲人送去平安的愿景。这是一种极富仪式感,甚至是“情重于礼”的回馈,是维系彼此双方绵绵思念的唯一的纽带。远离故土的“新客”到达目的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家里寄一封“平安批”,这样的批信,其意义的重要性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从这一意义上讲,侨胞所付托给侨局的,具体到寄托在批脚身上的,就不仅仅是货币信银,而是一份份事关生死、情系存亡的嘱咐。这种时候,利让位于义,感情与责任集于一体,以致让批脚们舍生忘死、辗转反复、义无反顾,正是这份职业的荣光与担当。
潮汕侨批发轫于民间,流转于民间,经营于民间,以诚信为根本,跨越国境,跨越时空而成为传世佳话。而这诚信二字,实是字字辛酸、字字血泪,字字重于泰山!
新闻推荐
清末民国时期,总长不足500米的澄海东里鱼行街却开着4家鱼行和十几家鱼寮,每天船往鱼来,“倚叠如山” 鱼行街上煮鱼饭
当年鱼行街运鱼饭上潮州就是从这里出发■林广穆文/图过去东里流行一句话:“鱼行街上煮鱼饭。”说的是东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