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紧俏品”变成“常用品”,陈镜雄畅谈影视艺术发展与变迁 用艺术精品回报人民

汕头日报 2020-09-30 01:27

文艺反映时代,影视镜像历史。特区40年,汕头市影视艺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取得飞跃发展,同时也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见证和记录了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留下丰繁又细微的历史记忆。

采访陈镜雄时,他刚当选汕头市电视艺术家协会新任“当家人”。汕头视协成立于2013年,当时陈镜雄当选为副主席。不同于首次当选的激动和兴奋,这回他更多了几分沉着和淡定。“我走上工作岗位就进入了广电这个圈子,几十年来没有离开过,我对视听艺术事业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陈镜雄说,能够在汕头视协这个组织中发挥自己的微薄力量,他感到非常荣幸。

影视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

改革开放初期,电视剧面临“无米下锅”处境,去影院看电影更是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较为遥远。经过40年长足发展,影视作品从“紧俏品”变成“常用品”。如今,坐在家里收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最日常的文化娱乐项目和文化消费方式。

1983年,陈镜雄到汕头电台工作,至今他仍为自己一辈子能与广播电视打交道而感到幸福。“在过去的岁月中,我们见证了中国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由微波中继向卫星中继的转变,见证了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变,见证了网络电视的出现和媒体融合的新格局新形态”,陈镜雄说,电视技术飞速发展,电视的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此次出任新一届汕头视协主席,陈镜雄表示,视协作为连接电视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一座桥梁,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在陈镜雄看来,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各种媒体各展所长,满足了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在新传媒格局下,随着文化和知识的普及,许多人已成为“全媒介人”,他们既读书看报,也看电视、电影、听广播,也会使用互联网。因此,电视业的发展不仅要研究媒介本身,还要谋求新的发展思路。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做内容。

扎根生活聚焦身边故事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电视艺术也在快速变化。“电视艺术产品的数量质量都有很大提高”,陈镜雄说,汕头建立特区以来,“广电人”作为见证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记录时代发展变化,展现人民生活的万千气象。

在陈镜雄看来,视协是面向特定人群——电视艺术工作者的社会组织,这和行政管理、媒体管理不同,视协职能更广泛更丰富,是联络电视艺术工作者的平台,为电视艺术工作者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电视艺术生产提供思路。

陈镜雄坦言,拍摄《厝边头尾》潮语室内情景剧令他转变思路:应把更多的镜头聚焦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服务中心,服务大局。2016年的“两委换届选举”期间,剧组创作了《神圣的一票》等相关主题的剧本,寓教于乐,让干部群众在收视中受到教育。同时,他们还特别关注“创建文明城市主题”,《创文交响曲》《我和城市同起跑》《义无反顾》等原创情景剧聚焦文明汕头,为汕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打造文艺精品为时代留影

这些年来,汕头市电视艺术事业飞速发展。陈镜雄认为,这是广大电视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结果。他们努力创新,锐意进取,为电视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电视作品以艺术之手触摸时代脉搏”,陈镜雄告诉记者,像由视协组织或参与摄制的7集纪录片《汕头中山公园》和系列纪录片《汕头记忆》,这些作品在宏大叙事的语境下,以公园的历史、汕头大事件展现汕头及汕头经济特区取得的辉煌成就,成为标识历史与社会的文化记忆;又比如纪录片《中国电影先驱——郑正秋》《潮糖之路》,用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表现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在汕头电视台播出后引起广泛的反响,好评如潮。

此外,近几年推出的《我来激笑》潮语幽默演艺秀以及《厝边头尾找厝边》《最美潮腔》真人秀等一大批雅俗共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及相关电视节目,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要用更多电视艺术精品为时代留影,回报人民群众”,陈镜雄表示,视协是一个“杂而精”的集体,汇聚大量人才,涵括文学、美术、摄影、灯光等多个行业才俊,而正是这些人不断共同创造汕头电视事业的精彩,也彰显了视协的独特魅力。

本报记者 陈文兰 文/摄

新闻推荐

汕头创新探索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汕头探索

龙湖区以“龙头校+在办校”“龙头校+新办校”等组合为办学路径推进教育集团化改革。图为金阳小学教育集团龙泰小学揭牌仪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