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彭心安:厦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海湾涨潮,筼筜湖西堤闸口开闸引水,吸引成群鹭鸟前来觅食,一时间鱼跃鸟欢。
■特区启示
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厦门为何能成就“高素质、高颜值”的国际形象?厦门的创造性实践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改革开放有哪些重要启示?
南下到厦门工作的厦门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彭心安说,一来到厦门,就能感受到她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战略的连续性。有些东西,是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厦门,那种家园式城市的感觉,特别好。
对于未来发展路径,彭心安表示,厦门应在高新技术、营商环境、城市精细化发展等方面有新突破,应成为国家的一个新增长极,不辱中央赋予的经济特区使命,能带动周边发展,能创造出中国人的独特经验。
为其他地方提供借鉴
南方日报:厦门的发展路径和使命,与其他经济特区有何异同?
彭心安: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不辱使命,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做得最好的是深圳。厦门、珠海、汕头三个特区,它们走的路径各不相同,但都是从自身出发,把特区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为其他地方的改革开放提供不同的借鉴和参照。
厦门经济特区从1980年开始,那时候还是海防前哨,猛然转身直接变成经济特区。在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情况下,厦门在探索它的路径,既要为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作出独特贡献,又要为改革开放起到排头兵作用。
南方日报:厦门的发展,与其他经济特区有什么联系?
彭心安:厦门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对标深圳,借鉴深圳发展高新技术的经验,厦门的高新技术产值占福建省的半壁江山,厦门的对外贸易也占福建省的半壁江山。经济特区的发展,带动着周边,甚至相邻近省份的发展。
厦门也借鉴珠海、汕头的发展经验。与珠海是同类型的城市,互相借鉴,建设美丽的滨海城市。与汕头语言是相通的,很多潮汕商人投资厦门,为厦门发展作出贡献。所以,特区发展不是孤立的,是大家一起互相借鉴、共同前进,为中国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经验。
在生态上没有走弯路
南方日报:40年来,厦门实践和积累了哪些发展经验?
彭心安:如何搞特区,我觉得厦门花了很多心思做规划。1985年就研究制定了中长期规划《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总体战略目标:使厦门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先进、环境优美、城市功能较为齐全、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海港风景城市。
我们还要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的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厦门最初从鼓浪屿发展,我们把厦门岛建成一个海上花园。厦门岛在海上,然后海中还有湖,又把各种海湾怀抱其中,成为一个海湾型的城市。
在特区建设过程中,厦门丝毫没有放弃对教育的重视和发展,对东南沿海华侨回来投资故乡、造福乡里,一直格外尊重。我们对华侨最好的尊重,就是把他们的愿望继承下去,做得更好。其实,广东也好,福建也好,所有华侨的梦是一样的,就是祖国强大,祖国人民过得更好。我们这一代干特区也好,干改革开放也好,就是把这种愿望传承下去。
南方日报:上世界80年代,厦门就把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作为15年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彭心安:是的。厦门在海上发展经济,并没有给大海造成太多污染,因为一直在控制。我们强调经济要发展、要繁荣,而环境又要优美,这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很容易接受,因为我们国家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能够在厦门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而且不遗余力,这非常超前。所以,这座城市在生态上没有走弯路。
南方日报:如何评价厦门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
彭心安:厦门的垃圾分类考核总分、生态文明指数等很多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40年来,厦门取得了综合性发展成就,经济发展、投入产出率、生态发展、文化建设、文明素养,都走在全国前列。她走的是综合、协调、统筹、共同推进的道路。所以,我们经常说,这座城市的经济不是中国最好,但她是最好的家园,是你很留恋的城市。
要在体制创新上更快突破
南方日报:新的历史时期,厦门如何才能继续走在前列?
彭心安:过去,国家通过特殊优惠政策,提高经济特区的自我积累能力。经过40年的长足进步,经济特区就应该摆脱对特殊优惠政策的依赖,通过体制上的“特”,走得更前沿,形成更多经验。当前,经济特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需要在体制创新上更快突破,更精准地找准方向。
南方日报:厦门的发力点在哪里?
彭心安:当今这个时代,经济特区应该走在经济发展的前沿,特别是在新基建、5G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精尖产业上去突破和领先。国家崛起一定靠实力,这种实力最终是靠科技来决定的,特区应该走在最前沿。科技不是我们想突破就能突破的,需要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投资环境、教育等相配套。因此,营商环境是经济特区当前要突破的重要领域之一。
最近一段时间,厦门一直在强调战略上的调整,产业上的升级和优化。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在40年发展的新起点上,应该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推进未来产业,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更强有力支撑。厦门市委强调,要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而且要制定到2035年的发展远景目标,用三个“五年”去实现厦门的新一轮发展、超越。
南方日报记者辛均庆李秀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文惠)日前,汕头市关工委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举行2020年秋季助学金发放仪式。市关工委领导及市关工委关爱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