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人重复过的静物写生图式,在沉寂中灿烂转身,成为当代中国水彩画最高成就的作品 王肇民《荷花玉兰》
荷花玉兰(水彩) 54×39.5cm1979年 王肇民 作
王肇民先生1987年在汕头大学示范水彩
王肇民先生的这幅《荷花玉兰》,创作于1979年。那年月,改革开放的大门正徐徐打开,春风轻拂,艺术思潮泛起,艺术市场开始醒觉,卸下了思想包袱的艺术家们精神抖擞,创作什么、如何表现、怎样在重大展事中脱颖而出,成为画家们角力的课题——然而,这一切与这位老人没有多大的关系——水彩画从来不热门,他的作品没有多少获奖的殊荣,在以往的展览中,甚至常常连入选参展的机会也没有。在广东美术圈内,知道他是一位好教师,一位好画家,但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却近乎“0”。
“小画种”画出高品位大风格
王肇民(1908-2003年),原籍安徽萧县,1929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与李可染因参加进步团体“一八艺社”被开除,辗转北平、南京求学,抗战初期参加新四军,后在重庆、南京、武汉等地任教,1958年随中南美专南迁至广州美术学院。当前半生的漂泊告一段落之后,他出人意料地放弃已有一定造诣的油画,笔锋开始投向“冷门”的水彩。对此,画家本人的解释是“人皆不学,我固学之”。“那时学校每月有5块钱的颜料补贴,画水彩,我一个月5块钱的颜料也就用不完。如果画油画、国画就要贵多了。”
王肇民维持着多年的教学习惯,每天7时45分准时到达课室,从来不迟到,也不早退,课堂示范写生,图书馆“读”画,深夜读书,几十年一以贯之。“老师重在言传身教,他说,你们画多少张我就画多少张。”王肇民的学生、美术理论家杨小彦感叹:“我们画一张,他果然也画一张,当时不觉得怎么样,现在想起来,才知道这非常的了不起。”
这帧《荷花玉兰》,应该也是带学生一起画的吧。底座、花瓶、两朵白玉兰,被千百人重复过的静物写生图式,在沉寂中灿烂转身,成为当代中国水彩画最高成就的作品。画家打破了“习作”和“创作”的界限,打破了水彩画“水灵灵”、薄涂淡抹的一般规范,于尺幅“小品”淬炼出纯粹的艺术风格。“形是一切”,物体轮廓线沉稳肯定,质感量感不容置疑,构图严谨,笔法森严,黑白是主调,色彩简约克制。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认为:“王肇民超乎所有人,画出了独有的一种庄正大度、坚实有力和厚重浑朴……他创造了一种格调很高、品位很纯的风格图式,从而在当代水彩画中确立了一种新的审美规范。” 作品的杰出与否和画种无关,《荷花玉兰》于2006年入选“广东省美协五十年50经典”。
花就是花,花也不仅仅是花。荷花玉兰原产于北美洲东南部,一百多年前传入我国,目前栽培品系已超过150个,其树姿雄伟壮丽,叶大荫浓,花似荷花,乃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这画中的白玉兰,亭亭玉立气质非凡,不但富有生气且饱含有生命感,画家创造性地把国画的笔法、油画的色彩、素描的功力和诗的境界熔于一炉,是一百多年来西方水彩画进入中国后达到成熟的真正标志之一。荷花玉兰与水彩画,这两个“舶来”品种的美好遇见,成就了美术界令人难忘的经典。
“丹青寂寞人”王肇民在80年代以后才开始为人所重视,许多画家和学生纷纷取法于他,他的教学方法长久流传于众多画家之中,成为艺术教育中的圭臬 ,他也因此被誉为“画家中的画家”。去世14年后的2017年,王肇民被评选为“广东美术百年21大家”。
曾到汕头大学讲学一个月
据汕头大学原美术系主任、画家谢铿回忆,1987年秋天,王肇民教授在女儿王季华的陪同下,受邀到汕大讲学。“不是蜻蜓点水地开一两个讲座,而是扎扎实实每天到教室为同学们上课。直接得到他的指点,亲眼目睹大师的作画风范,汕大学子有福啦。我当时还拍摄了王教授示范水彩的录像,存放在学校电教中心。”
当时,老先生年近八旬,身手还算矫健,授课之余到礐石等地风景写生,有一次到海边,海风较大,穿的衣服不够,同行的朋友就给他披了一条花毯子。记者从王季华老师珍藏的照片中,看到了王老披着毛巾被,对着海浪礁石挥洒画笔的历史镜头,汕头海韵风情尽收老先生笔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蔡晓丹通讯员赵向明摄影报道)昨天上午6时50分,第三届亚青会汕头市人民体育场改造工程钢结构开吊。现场,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