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舞一双羊毛箸织锦绣 龙湖非遗传承人谢春霞回忆“三来一补”往事
“投稿或提供故事线索,请扫龙湖区文联二维码,详见有奖征集启事”
引子
最近获得“龙湖区非遗传承人”称号的谢春霞从上世纪80年代加入汕头经济特区“三来一补”行列,她按照外商的来料、来样、来件进行手工毛衫的编织,令客户赞叹不已。她凭着一双明眸和指尖如笋的巧手,几十年如一日倾情投入,把濒临失传的手织毛衫技艺发扬光大、薪火传承,集设计、绘图、加工于一身。近日,她的手工编织毛衫技艺被龙湖区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龙湖区“非遗”大花园增添新的花蕊。
档案
人物:谢春霞,汕头市龙湖区巧艺毛织厂厂长,十多岁开始从事手工编织毛衫技艺工作。
时间:2020年8月27日
地点:外砂李厝村
口述:谢春霞
记录:林璇
口述
豆蔻少女爱上手织毛衫技艺
我出生在三面环水、物产丰饶的龙湖外砂蓬中村。它处于韩江下游三角洲平原,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传统文化底蕴颇深,手工技艺氛围浓郁,号称“中华毛衫名镇”。村里“前榕后竹”,枝繁叶茂的老榕树遍布村庄,青翠挺立的毛竹屹立于民居后园。织毛衫的工具就是一双羊毛箸,羊毛箸就是因地制宜由毛竹加工而成。手织毛衫不受空间制约,只要手里有一双羊毛箸,就可以赚钱。农闲时节,尤其在“三来一补”时期,榕树下、竹林边,到处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妇女边谈天说地边织羊毛,这成了这一带一道温馨和谐的风景线。
我从小就爱上女红手工,十多岁就很熟练了。打毛线、钩通花、绣花、钉珠样样都会。以前,生在潮汕农村的女孩子普遍读书不多,从小就学做女红手艺,我的手艺是从我母亲那里学来的。手织毛衫一共有八道工序:首先绘制出样衣的基本轮廓、纹样和尺寸;二是根据风格、厚薄、成本等,挑选合适的纱线和颜色;三是根据所选纱线的粗细,选择适合的羊毛箸;四是试打编制花样;五是根据画稿的纹样,制作出完整的毛衫网络线图;六是根据图纸尺寸,运用不同号数的毛箸打片;七是采用钩针把各片缝合;八是检查缝合的毛衫是否有线头、花样是否对齐、整体松紧是否均匀、尺寸是否符合要求等。这八项工序,环环相扣,不可疏漏。我除了传承母亲的技艺,还自创了“挂须”“结须”“草花”“蛇被”“菠萝籽”“大扭绳”“凤尾花”等特色手艺打法。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没想到少时的手工技艺靠着改革开放“三来一补”的政策成为我一生的事业。
“三来一补”促进手织毛衫技艺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三来一补”手工编织毛衫最为旺盛。我们通过汕头特区恒艺毛织厂接单生产,最多的一年生产12万件。加工队伍壮观,最多时拥有加工人员二千多人,分布在14个工区。开始在本土外砂、新溪、坝头、鮀浦一带,后来,随着接单越来越多,本地人手远远不够,就发展到揭阳地都、福建绍安、仙游、云霄等地。我负责设计、绘图、选料、生产,丈夫王君毫负责接单、接样、送料、送货。我们夫妻俩日夜奔忙,经常顾不上吃饭,我的体重减了十多斤,丈夫嗮得像“黑人”。
我们接的单来自世界各地,以日本、韩国、英国、法国、东南亚居多,各个不同地区的工艺要求不同,有喜欢宽松的,有喜欢精致的,有喜欢鲜艳的,有喜欢淡雅的,我必须严格准确地按客户要求和尺寸要求设计制作,误差一厘米就要返工重做。因我们是手工竹箸操作,操作者的力度、手指的长短、稍有松紧就很容易出现偏差,可以想象难度有多大!而且交货时间要准时,遇上台风就惨了!记得当时接的第一单是来自日本客户的单,数量是一千件,款式是“竹节草花”。日本客户是出名的苛刻,要求在一天内复板确认,十天内交货。我争分夺秒按照客户提供的式样进行复板,然后反馈给他们确认。复板发过去又反复修改,直至东方吐白,图纸终于得到确认。我顾不上休息,即刻组织生产加工,确保十天内交货。这次订单有一千件还好,有时候订单只有一件,我也要按所有工序认真制作,保住信誉。
非遗项目增添手织毛衫技艺
手工编织毛衫这项技艺是我家的祖传,最先创作的是我的曾祖母谢名受,她生于清末民初,少时家境贫寒,为谋生计学习各种传统女红工艺。后来,她把手艺传给儿媳妇,也就是我的祖母陈红郎,我祖母再传给我的母亲李惠祥,母亲再传给我。我做了三十多年,现我又传给儿媳妇林晓珊和李婉冰、孙女王伊槿。尽管十分辛苦和枯燥,但我坚持锤炼技术,执着守住这块阵地,薪火相传。
丈夫王君毫非常支持我,我俩同心同德、无怨无悔地苦心经营着。1988年,托特区的福,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们赚了些钱,就在我婆家李厝村的宅地建了一座四层小楼,作为创作、生产、上课基地。把祖辈传下来的各种纹样收集起来,编制成册,录入电脑,把主要生产工具萦纱机、各式竹箸、钩针等整理归类,妥善保护。
随着机械化的普及加快和本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手织毛衫出现了人工成本高、从业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出现了后继乏力的濒危情况。虽然现在市场环境在变化,但对于追求独特个性化的消费者来说,这种具有浓厚乡土特色与情怀的产品,勾起了人们的怀旧情愫和乡愁乡情,有的消费者“千里寻他千百度”,慕名寻觅而来。此外,由于门槛不高,生产灵活,能对农闲时的闲置劳力充分利用,尤其对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谋生机会。为保护与传承这项传统技艺,去年,我们向区有关职能部门申报列入非遗项目,经专家组缜密审核,认定:“手工编织毛衫技艺有着很好的保存价值,是汕头开埠的佐证和产物,体现了工艺本土化的传统文化,融汇了钩花、绣花、钉珠等特色技巧,渗透了潮汕独有的审美情趣,具有不可代替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今年7月,我们荣幸地被批准列入龙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时光荏苒,岁月已凋谢了红颜。但我们仍信心满满地紧紧踏着特区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在传承基地免费组织技艺传授和产品展示,组织工艺进校园活动等等,一如既往地将这项独具创意的文化品牌传承下去,再创特区辉煌。
新闻推荐
李汉扬作为引进人才从广西回汕投身家乡建设大潮 见证特区医疗事业从小到大发展
“投稿或提供故事线索,请扫龙湖区文联二维码,详见有奖征集启事”档案人物:李汉扬,1939年生,汕头人。退休前曾任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