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扬作为引进人才从广西回汕投身家乡建设大潮 见证特区医疗事业从小到大发展
“投稿或提供故事线索,请扫龙湖区文联二维码,详见有奖征集启事”
档案
人物:李汉扬,1939年生,汕头人。退休前曾任汕头经济特区医务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龙湖医院院长助理、龙湖区卫生局主任科员等职。
口述时间:2020年8月21日上午
地点:榕江路侨苑
记录:许玉璇 依洁
引子
年过八旬的李汉扬依然身体健朗,思维敏捷,每月两次为有需要的人做定期的保健咨询。他说,医疗卫生工作是他干了一辈子的事业,参与汕头经济特区建设的经历,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历练,因为每个特区人都是从艰苦奋斗中走出来的,身上都带着一股勇于开拓的韧劲。
大学毕业于广西医学院的李汉扬,1984年已是广西全州人民医院的副院长。1986年,他在建设汕头经济特区的召唤下,作为引进人才回到了家乡,成为当时只有5个人,办公环境、医疗设备都十分简陋的特区医务所负责人。然而李汉扬并没有被眼前的艰苦条件所吓退,而是勇挑重担,迎难而上,使特区的医疗规模从小到大,医疗条件不断改善,推进特区医疗事业稳步发展。
口述
着手扩大特区医务所规模
汕头经济特区建设之初,医疗人员紧缺。1986年3月,我作为引进人才,从广西回到了家乡,被安排到特区医务所工作,任医务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
刚到医务所时,有点惊讶,这里的条件实在太简陋了。医务所设于龙湖沟边一间二三十平方米宽的房间,只有5个工作人员,所里只配备了一些简单的外伤药,几乎没有什么诊疗设备,虽然称之为医务所,其规模比乡村的卫生室也大不到哪里去。
汕头人比较相信中医,一些小病小痛喜欢吃几贴中药解决,当时医务所没有自己的中医师,只能从珠池卫生院那边借来一位,每两天来这里坐诊一次。医务所里也没有中药房,那位中医师只能每次看完病之后,第二次过来坐诊时再把药带过来。也就是说,看病的人需要跑两趟,一趟问诊,过两天再跑一趟来取药,非常不方便,甚至会影响病情,因此特区的建设者稍有病痛经常得跑到市内就医。
面对此情此景,我一刻也坐不住了,马上对特区医疗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形成了易地搬迁、扩大特区医务所规模的申请报告以及工作方案。
我见识了真正的“特区速度”,报告递交之后很快得到批复,特区管委会在办公用房十分紧缺的情况下,还特别调配了两层办公楼作为医务所的新址,一共有十多间房间;各种医疗仪器设备也陆续订购到位,经过日夜奋战筹备,医务所新址于1987年年底顺利启用。
新的医务所设置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理疗科等,以及化验室、X光室、中药房、西药房等业务科室,人员也从我刚来时的5个人,扩大到20多人,虽然规模比不上正规医院,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本上可以满足特区建设者的基本医疗需求了。随着特区医务所医疗技术力量的增强,很多特区企业公司开始让职工在这里挂钩看病,职工凭工作证就可以就诊。
救护车成为“流动的急诊室”
当时的特区到处都是工地,条件也比较差,临时设施非常多,容易引发外伤事故,特别每年总有几次台风天,台风一来,各种广告牌、铁篷棚、玻璃窗随时被吹飞,随时都有被砸到的危险,受伤者就更多。医务所最大的工作量就是治疗外伤,而且经常是突发情况。
我刚来特区医务所时就发现,医务所里连一辆救护车都没有,为了能及时抢救病人,我在上级支持下带领大家将一辆小巴车改装成了救护车,这辆救护车就成了一个“流动的急诊室”,出现有人被砸伤的情况,都需要救护车接送,简单的伤口就在医务所进行缝合,重伤者则需要用救护车送到汕大医附一院进行治疗。特别在台风天,救护车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记得有一次台风来临时,一位企业负责人被窗门砸伤了头部,情况比较严重,我们用救护车及时把他送到汕大医附一院进行抢救,才脱离了危险。
医务所规模小,服务面积却不小,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医护人员每天加班加点工作已经成为常态。一开始特区这边没有住宿,大家基本都住在市区,每天都是披星戴月地奔忙。我是医务所负责人,又是一个全科医生,每天除了负责医务所的业务调配工作,还要负责行政上的很多事务,还要做好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基本上都需要最早个一上班,最晚一个下班。我还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救护车的随车医生,成了救护车的一个“标配”;台风来临的时候,更是24小时待命。
普及医疗保健知识发展医疗事业
我在广西全州人民医院的时候就主攻医疗保健方面的业务,深深知道保健比治病更重要。但来到特区后我发现,大家的保健意识较弱,于是我开始致力于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从1986年底开始,我们就全面为特区职工进行乙肝疫苗注射;1987年新医务所启用之后,引进了很多先进的进口体检设备,原来很多特区公司干部职工体检都要到汕大医附一院进行,现在可以就近在特区医务所进行了;1988年之后,特区的干部职工每年都在这里做一次全面体检,确保有病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后来,我们还针对心血管等急性病有所抬头的迹象,配备了可以随身携带的保健盒,提供给有需要的人群。我们还经常到妈屿岛及邻近乡村开展义医义诊,普及医疗保健知识。
随着特区规模的不断发展,特区的医疗需求日益增长,1989年,我又向上级递交了建设汕头经济特区医院(建成后定名为龙湖医院)的申请报告,并成为筹备领导小组的一员。龙湖医院建成投入使用后,特区医务所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在特区建设初期,我们常常是满负荷地工作,但和特区的很多建设者比起来也不算什么。特区的建设者们哪一个不是这样负重前行的呢。很多人在工地上被砸伤、擦破皮之后,来医务所简单包扎后又继续投入工作之中,根本不把病痛当回事。台风天的时候,工地非常危险,但大家依然坚守着岗位,谁都没有离开。
我想,正是特区人这种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才使特区能够迅速发展起来,一天天走向繁荣。
摄影:本报记者许玉璇
新闻推荐
汕头海关关员到辖区企业开展现场监管。郑蕙子摄近日,经汕头海关所属龙湖海关检验检疫合格,汕头经济特区旭皓速冻品厂有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