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线操作工成长为项目工程师,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黄贵松:为触摸屏刻上“汕头智造”标签

羊城晚报 2020-08-26 21:59

黄贵松 受访者供图

特区故事

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显示器事业部工程师黄贵松,自1999年进入公司以来,在貌似“玻璃”的触控显示屏上奋战了21年,带领团队研发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为“玻璃”烙印上“汕头智造”的标签,让“汕头智造”在这个领域的市场上始终占据一席之地。他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精神与汕头特区敢为人先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既是超声电子公司发展的参与者,也是汕头经济特区制造业发展进程的亲历者。

纯色商务T恤、小平头、身材匀称,戴着一副眼镜,眼神睿智而坚毅……这是黄贵松给记者的第一印象。1999年从汕头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便加入了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他,如今已从一名默默无闻的生产线操作工成长为项目工程师,享有多个专利,并且先后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南粤工匠”等荣誉称号。

在“汕头智造”的一线岗位上,黄贵松一直致力于中小尺寸液晶显示器件和触控器件的制造工艺的提高和推广应用,带领工艺攻关团队先后承担并顺利完成多个重点技术项目产品的产业化工作,助力所在公司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增长,也见证了汕头经济特区制造业从弱到强的过程。

填补电容式触摸屏国内空白

2007年,有外国公司推出了应用电容式触摸屏的手机等产品,因触控性能好,用户使用感受佳,一下子占领了全球触摸屏市场。

彼时,因国内厂家尚停留在电阻式触摸屏技术水平,尚无厂家能生产这一产品。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高层看到电容式触摸屏应用前景广阔,决定组建电容式触摸屏产品应用领域实验团队,攻克电容式触摸屏技术。

“别人能做,我们中国人也一定可以。”黄贵松说,为填补该领域的国内空白,在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老师可以学习,同时要避开外国公司的技术专利的情况下,他果断站出来,主动向公司领导请缨,和同事们“摸着石头过河”,一道组建电容式触摸器件试产生产线,开始了制造工艺技术的攻关之旅。

在历经几百次试验后,2010年4月,黄贵松终于和他的团队迎来历史性的一刻——电容式触控屏产品试产成功,通过了客户认证,率先国内同行实现批量生产。从那时起,黄贵松团队为触摸屏烙印上了“汕头智造”的标签,使这一前沿技术占据国内同行业一席之地。

开放包容是特区创新土壤

回顾自己21年来,敢于不断尝试、挑战自我的心路历程时,黄贵松颇有感触地说,是自己实习期间遇到的一件事改变了他。原来,当黄贵松还只是公司一名默默无闻的实习生时,他在轮岗工作中了解到公司生产的液晶显示屏盒子,是使用物理的方式把多余的液晶挤出来,使液晶盒子厚度均匀,但生产效率较低。

“理论上,可以根据液晶与玻璃材料的膨胀系数不同,通过加热处理的方式来完成盒子调平工作。”黄贵松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恰逢公司时任总经理在车间巡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便把这一想法告诉了领导,没想到领导不仅没有否决他的想法,反而鼓励他向自己的主管申请相关试验材料。

让黄贵松惊讶的是,当时领导只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不管试验结果如何,都要认真完成试验报告,向他汇报。“现在想想,其实那个时候领导可能早就知道了结果会不尽如人意,但他并没有就此打消我创新的勇气。”黄贵松说,事实证明了他当时提出的方法并不具有实操性,但他却从这一次经历中获益匪浅,尤其是领导的鼓励和信任,让他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了更大的创新勇气。

黄贵松说,对未知的领域敢于尝试,允许在创新中试错和失败,这是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以来坚持的发展理念之一。而这也是汕头特区经济在“摸着石头过河”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正因为有这样一批敢于试错的一线技术人员、实干家、企业家,汕头特区的经济才能获得迅速的发展,取得如今的亮眼成绩。

政策红利为企业带来机遇

谈及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汕头所取得的巨大经济发展成就时,黄贵松略显激动地说,这既离不开潮汕人善于经商的天赋,也得益于海外华侨对家乡发展作出的极大贡献,而更重要的则是特区成立后拥有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和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

“以我所在的公司为例,受益于特区成立后对外开放的政策红利,公司在80年代就打破传统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不仅引进了许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而且还引进了很多现代化管理理念,博采众长,通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推动技术创新,这也是超声电子如今稳步发展的法宝。”黄贵松说,截至2020年,超声电子的经济总产值接近50个亿,不仅制造技术享誉国际国内,同时也引领了汕头特区经济的发展。

新闻推荐

投资拍摄公益电影《暴走妈妈》 给下一代讲一个关于孝的故事

采访中,郑汉明给记者讲起他年轻时看过的电影《卖花姑娘》,其中一个情节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电影里母亲生病,家里一穷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