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摄影师、已退休的原汕头特区晚报首席摄影记者张烈华:用影像留住城市记忆 以镜头见证特区变迁
张烈华 受访者供图
汕头内海湾依靠摆渡的时候,过渡汽车经常排长龙至外马路,长达数公里 张烈华 摄
资深摄影师、已退休的原汕头特区晚报首席摄影记者张烈华,是汕头城市变迁的忠实记录者,也是汕头的“特区之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便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下汕头老城区的旧貌与新颜、汕头经济特区的不断发展建设、城市由西向东的不断延伸和向海而生的诸多宝贵镜头,堪称特区的时代见证者。
[点睛释义]
“过浪险”,此处作形容词,强调能耐好本事强,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厉害”“了不起”。
开埠后曾是全国最早拥有电灯和自来水、邮电、铁路、机场的城市之一,可谓风光无两;在过去的40年里,借助改革开放的强劲春风,汕头经济特区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其发展变迁更堪称沧海桑田。
因此,潮汕人使用频率极高的口头禅“过浪险”,既是汕头人民对汕头辉煌历史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汕头经济特区40年来发展成就的最大肯定,更是对她在全新起点再出发的最大期许和鞭策。
[“过浪险”心得]
从沧海横流到车水马龙,从泥泞小路到柏油大道,从破旧房屋到高楼林立,从一片荒芜到繁华似锦,通过四十年间的前后对比,汕头城乡面貌的巨变确实“过浪险”;而汕头内海湾从依靠摆渡到如今四桥(海湾大桥、礐石大桥、榕江特大桥、牛田洋快速通道)并立,更有汕头海湾隧道、汕汕高铁海底隧道正在加速建设,汕头城市的建设者同样值得一句“过浪险”——原汕头特区晚报首席摄影记者张烈华
[特区故事]
如果说文字是抒发人内心情感最巧妙的表达,那么影像则是留住一个时代记忆的绝妙工具。从老城的大街小巷,到汕头经济特区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再到填海造地的东海岸新城,从事新闻工作33年、退休后依然活跃在记录汕头城市发展精彩历程一线的张烈华,以镜头为笔,数十年如一日地书写着这座城市的历史鸿篇。对于汕头特区40年来的发展变迁,张烈华是亲历者,更是见证者。
机缘巧合接触摄影盼能留住城市记忆
1957年出生的张烈华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汕头人,退休前是汕头特区晚报首席摄影记者,现为广东省新闻摄影学会理事。谈起与摄影结缘的故事,他笑称“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那时我还是汕头青少年报一名编辑,1987年外马路第三小学落成,我兴冲冲地向报社表达我想去现场的意愿,报社便把那台积了灰的‘海鸥牌’相机交给了我,那是我第一次用相机拍照。”张烈华说,机缘巧合下接触到摄影的这一经历,让他从此痴迷上了这门光影艺术。
次年,张烈华便在汕头青少年报创办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暗房,自己冲洗照片。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张烈华开始有意识地用镜头记录汕头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那时候我拍照只是单纯因为喜欢记录,也没有想过此后汕头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市区会被拆掉。”
从老厝到新房,从没车到有车,从荒凉到繁华,汽车厂、电池厂、自行车厂、挂钟厂遍地开花,超生电器等全国知名企业相继出现……张烈华说,汕头经济特区建立以来,许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大多都被他记录在了自己的摄影作品之中,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也正因如此,汕头坊间流传有这样一句话:“你或许不认识张烈华,但你很可能见过他拍的照片。”
张烈华告诉记者,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有时他早晨四五点就得起床赶往现场。“拍照是遗憾的艺术,但如果值得记录的瞬间没有被拍下来,我会很自责。”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机更新迭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海鸥牌胶卷机、傻瓜相机、数码相机、单反相机到航拍机,每当有新器材新事物出现,张烈华总是主动去了解学习。“社会变化快,多学点新东西才不会被落下。”
记录城市发展变迁定格特区时代印记
从小公园片区的百年骑楼到东海岸新城的网红桥,紧紧跟随汕头一路向东的城市发展步伐,张烈华在30多年的时间里,共发表了数千幅记录汕头城市发展变迁的摄影作品,其中有几百幅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相关奖项。而他本人也先后被授予汕头市“五一”劳动奖章、“汕头市十佳新闻工作者”“汕头市最美媒体人”等称号,并被汕头市创文办聘请为全市唯一的“创文特约摄影师”,还荣获了广东省摄影家协会颁发的广东省摄影贡献奖。
谈及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作品时,张烈华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汕头海湾巨变》这一组系列作品。“因为这组照片拍摄的时间跨度长,记录了汕头从还未建成大桥时行人大排长龙通过渡口的场景,到后来的海湾大桥和礐石大桥相继建成,车辆有序通行的画面,所以这组照片最具有说服力,最能体现汕头特区的变化。”张烈华说。
作为汕头经济特区变迁的见证者,在张烈华眼中,汕头城市的公路也是体现汕头特区变化的一大线索。从老城区到东海岸新城再到南滨路,每当听说有哪一地段要修路,他便会立马争时间、赶速度奔赴现场拍下修路前的道路原貌。因此,张烈华如今保存有许多关于汕头城市道路发展变迁的珍贵影像资料。
近年来,汕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为“创文特约摄影师”,张烈华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在赶赴创文现场的路上,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能够让更多市民看到、感受到汕头这座城市的变化。
如今,年过花甲的张烈华虽已离开媒体行业,但他仍然保持着随身携带相机的习惯。对于张烈华来说,摄影早就不是他的任务,而是他的热爱。“能为汕头这座城市留下一点历史,很值得、很有意义,因为每张照片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都是一段历史。”张烈华说。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崔文灿通讯员林怡如报道:21日,2020年职业院校对口支援协同发展联盟院校教师教学信息化素养能力提升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