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汕头成长
■ 林继宗/文 陈 史/图
我6岁时跟随双亲从潮阳迁来汕头居住。那时的汕头还是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市,以小公园为中心,“四永一升平”便是有名的闹市区。市容简陋破旧,面积狭小,只有十几平方公里,与现今汕头市约2200平方公里的面积和570万人口相比,只不过是雏形。而我则是看着汕头“长大”的千万见证人之一,并跟随着汕头一起成长。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除下乡海南5年之外,我一直居住在中山路公园头。上世纪50年代的汕头市,大华路以东如葱陇、新梅里、石炮台一带已是市郊了,除了田园片片,便是芒草、树林、沙地、池塘和海滨渔场,缀以农居渔宅,好一派农渔风光。
中山公园是汕头一景。家住公园头,从小就在公园里的假山、九曲桥、动物园和足球场玩大,在公园溪和韩江里游大,并从这里游向礐石海,游向长江、渤海、南海、东海、黄海和南太平洋。如今,汕头市区的公园多了,金砂、东方、华侨、礐石、石炮台、七星湖公园……不过我依然眷恋着伴我成长的中山公园,它留给我许多珍贵的记忆和浪漫的梦幻。
十几岁的时候,我常常身背鱼篓,或顶着烈日,或披星戴月,横穿荒草茫茫的旧飞机场,走向珠池那一片蓝幽幽的海水。一路上,时常是风的歌吟、虫的鸣叫,时而伴有鸟的啁啾和狗的吠声。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穿过郊野的村庄田畴,越过大片砂地而后进入旧飞机场,然后跨上海堤,眼前便是沙滩和喧闹的海水,那海的孤寂、荒凉、执拗与叹息,使我感到孤单失落、悸动不安,甚至不寒而栗。而今,这大片的土地和海滩,已经建成了繁华秀美的住宅区、宽阔平坦的马路、锦绣幽静的公园和规模宏大的港区。
我感到,五十多年来,汕头人衣食行住与精神面貌的变化或许比市容市貌的变化更为显著。我经历过赤足上学和“蓝蚂蚁”“黑蚂蚁”的时代,可如今,满街满巷的国内外时装飘荡流转,一道道风景线异彩纷呈;过去普遍是稀饭杂咸的早餐和青菜小鱼的午、晚餐,如今是花色品种繁多的早点和饮誉海内外的潮菜正餐;那时候,好长时间是赤足、拖鞋、旧军鞋加泥土路、柏油路,后来一步步从单车到摩托、到小车,从狭小的泥土路、柏油路到宽畅的水泥路。
不过,更使我刻骨铭心的变化还是居民的住宅。新中国成立初期,同其他城市相比,汕头人的住宅还不算落后,可是到了改革开放前夕,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滑至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倒数第三。房中之房的“楼仔阁”遍布各家各户,有的甚至住木屋、竹屋、篷厝、小船或其他临时搭建的陋房。有的家庭人均不足一平方米,子女进屋,父母就得走广场。百家楼里的七十二家房客还算是幸运的住户。
我在公园头的老屋住了三十多年,老屋不算太窄,可条件也差。日夜的噪音和滚滚的灰尘不说,单那炎夏就使人难受,薄薄的瓦顶和假墙抵挡不住热浪的冲击,屋里像蒸笼,冲在楼板上的水顷刻化为升腾的蒸汽。夜晚,像热锅蚂蚁,我只好卷席出门,露宿于公园头的绿树下,直至天亮。那时还有令人难忘的一幕:几乎都没有厕所的各家各户,一到下午5时左右,便纷纷将马桶提出户外,一排排马桶残渣暴露,阵阵臭气充斥大街小巷……
如今,锦泰、中泰、海滨、阳光、金禧、龙禧、帝苑、世贸,多少花园;阳光海岸、东方华庭、中区大厦、嘉泰雅园、金叶岛,多少豪宅……每每走马巡城,心中的豪情便油然而生。每每接待来自外地的宾客,便自然要带他们参观市区的华屋豪宅,获得啧啧的赞赏而平添自豪感。我也已两次乔迁,和许多汕头人一样,大大改善了居住条件。
随着各个方面的变化,我领悟到,成长之中的汕头,其城市品位正在不断地提升。包含着特区精神与侨乡精神的汕头人精神“海纳百川,自强不息”正在形成并日趋强化。汕头人勤劳智慧,务实奋进,开拓创新,敬业重绩,注重人情、亲情、乡情与国情,坚持以人为本。此种精神已成主旋律,正在不断地弘扬。
汕头被选为特区,是因为她有人缘优势。人缘优势的根基在于人的高品位,在于每个汕头人都拥有汕头人精神,只有这样,城市的高品位才能持之以恒,并不断提升,汕头市才能成为无愧于新世纪的海滨邹鲁与岭海名邦。
让我们继续跟随汕头成长,让城市的品位和汕头人的综合素质随着汕头的发展提升,再提升。
新闻推荐
7月25日晚,汕头市创文主题演出活动在时代广场举行。本报记者方淦明摄本报讯(记者林蓁)7月25日晚,由市委宣传部、市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