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电网汕头供电局退休职工谢明华见证了电力支撑下的汕头经济特区腾飞用心守护汕头万家灯火 见证特区电力快速发展
南方电网汕头供电局原调度所所长谢明华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蚁璐雅赵映光
从煤油灯到电灯,从用上电到用好电,从机器生产供电受限到新电力时代的全面来临……汕头电力事业的发展和电网架构的日渐完善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也记录了汕头经济特区的崛起速度。无论是寻常百姓家、靠电力推动运转的工厂企业,还是投身建设的电力工人,在过去的40年里,无不亲身感受着由供电升级带来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巨变,南方电网汕头供电局原调度所所长谢明华就是其中的见证者之一。
大型发电厂落成,煤油灯一去不返
在谢明华的记忆中,上个世纪70年代的汕头,只有一个孤立的小电网,电力设施也非常不完善,一周供电一天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绝大部分家庭的照明主要还是靠煤油灯,工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受电力限制严重。而这样的状况在汕头经济特区创设初期,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1979年,谢明华从广东省电力系统调回家乡的汕头水电局工作,在电力科担任一名电气试验工,他回到汕头后恰逢汕头第一个并入省电网的枢纽站工程红莲池变电站正在开展建设,他全程参与了该项目的建设。
“这个并入省网的工程在1980年正式投产,一改此前仅靠地区水电站和小型燃煤机组发电等情况,拉开了汕头大电网时代的序幕,极大推动了汕头的经济发展。”谢明华说。
但是,一个变电站远远不够。“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许多外商想到汕头投资办厂,充足的电力供应是他们考察的最重要的项目之一。”谢明华说,当时汕头经济特区为了更好地“筑巢引凤”,提出了“电力是先行官”的口号,明确除了省电网的支持外,汕头也要挖掘各种资源,把发电能力提上去,将外资引进来。
谢明华回忆起汕头的第一个大型发电厂尤为激动,“经过不断磋商和论证,汕头特区决定淘汰原有的小型发电机组,并就地建设华能燃机电厂。1986年,华能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燃机电厂正式建成投产,三台机组电力超过10万千瓦,对汕头电力供应起到了巨大的补充作用,助推特区经济的起飞。”谢明华说。
新一批电厂建成,全新供电时代来临
随着特区的腾飞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不计其数的工厂、酒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万家灯火通明、街道五彩霓虹、机器高速运转,新一轮电厂建设和电网架构完善势在必行。
谢明华告诉记者,所有电厂建设都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由于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汕头新电厂投建很快就能够获得国家的支持和批复,效率更高。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顺应特区政府“大中小微一起上”的发展口号,新一轮发电厂正式投建,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珠池电厂、“三长”电厂、华能燃气电厂等10个新电厂陆续建成,“此时特区发电站达到一百万千瓦以上的供电能力。”谢明华说。
1998年,谢明华担任汕头电力局电力调度所所长,在这个电网发、供、配、用的核心岗位,他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在特区速度下激增的用电需求。“当时正逢电力快速发展时期,特区范围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工厂等单位用电需求都非常大,一有突发生产任务要延长供电时间,或者供电出现突发故障等都来找我。”为了在下班时间也能及时掌控电网运行信息,谢明华在家里安装了两部内线电话,外加自己一部手机,随时准备响应,而半夜凌晨出动解决突发供电问题更是常有之事。
随着电网架构逐步完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广东省首个无人值班变电站、广东省首次建设变电站遥视系统等重要里程碑项目在汕头经济特区陆续落地,2010年前后,汕头经济特区也全面迎来了供电新时代。对于谢明华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清闲”了,那些急需用电的企业、工厂“少联系、少上门”,渐渐不再为有限供电而烦恼。企业用电需求日渐增大,与汕头经济特区实现同步发展。
如今已退休的谢明华说,他始终对自己曾守护过汕头的万家灯火和为特区发展尽过一点绵力而感到骄傲。
新闻推荐
棱皮龟龟背上有七道棱状凸起,极易辨认。郑锐强摄南方日报讯(记者/余丹)7月21日上午10时左右,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郑锐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