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凤:外向型经济加速起飞
外商到汕头经济特区考察。张伟炜翻拍
汕头经济特区成立了引进办公室,把引进外资的洽谈、签约、立项统一归一个口子负责,加强组织协调和项目跟踪服务。张伟炜翻拍
【1983年光影】
奋成实业有限公司于1983年8月13日开业,系汕头经济特区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张伟炜翻拍
李闻海。
1983年8月,汕头经济特区第一批通用厂房竣工投入使用,引来了一批新的“客人”——汕头地毯厂、奋成玩具厂、华益制品厂、溢兴实业有限公司等首批6家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其中,奋成玩具厂是汕头经济特区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
事实上,汕头经济特区在1982年拉开建设帷幕之后,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经验等均十分匮乏。引进外资,便显得更为急迫。
为了吸引外资,汕头经济特区在成立初期就颇有远见地打起“优质服务牌”,在不断为外商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简化办事程序、降低收费标准、维护外商权益等措施,努力让客商“引得来,留得住,有效益”。
策划:严亮廖奕文
统筹:辛均庆杨可
采写:张伟炜
引得来
费用低让客商“有甜头”
众所周知,汕头经济特区起步比深圳、珠海晚;彼时,汕头交通条件较差,与深圳、珠海相比,距离香港也远,引进外资并不容易。因此,为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想了不少办法。其中,建设标准厂房就是汕头经济特区早期招商引资、发展特区经济摸索出的模式之一。
当时,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按照中央规定的出口加工区的形式建设龙湖工业区,采取建成一座标准厂房就引进一批外商办起若干生产厂的做法,不断增加通用厂房建设。
1983年8月,随着第一批通用厂房竣工交付使用,汕头地毯厂、奋成玩具厂、华益制品厂、溢兴实业有限公司、汕荣家具厂及锦龙染织制衣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进入汕头经济特区。
《汕头经济特区十年(1981—1991)》(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一版)和《艰辛的崛起——汕头经济特区创业十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以下简称《艰辛的崛起》)都谈到,当时,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将劳务费控制在比深圳、珠海低1/3左右,如外商雇佣一个工人的劳务费为400—600港元,约比深圳、珠海低25%—30%;土地使用费、厂房租金等方面也相应降低一点。如工业用地使用费每平方米每月0.7—1.1港元;通用厂房租金每平方米每月9—18港元,简易厂房租金每平方米每月8.11港元。“使客商到这里,觉得不但不比其他地方吃亏,而且更有甜头。”
《艰辛的崛起》一书还提到,为了创造引进外资的环境,除了建设工业区,解决水、电、电信供应设施外,还配套让客商前来洽谈业务、投资办厂的生活服务设施。龙湖宾馆就是应时而建的,它是汕头经济特区与香港锦泰公司张仕雄等合作创建的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于1984年元旦开业。
此外,在后来的几年里,汕头经济特区还兴建了快餐厅、商场、仓库、客商公寓,还开工建设110千伏输变电站、开通汕头—香港货运航线、自建3000吨级散装及集装箱两用码头等,为引进外资打下坚实基础。
留得住
为外资企业制定优惠政策
硬件设施有了,服务也必须跟上来。
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第一主任刘峰在所著《回顾与反思》一书中曾谈到新会的“小鸟天堂”,并用其来形容投资环境。
“那里一株树连根生了一大片,有一个好环境,小鸟因此传宗接代,一代代在那里安居乐业。不仅如此,政府还有一条好措施,即是在那里竖石碑告诫人们不得干扰及破坏生态,严禁用弓打鸟去恐吓它们。”
刘峰在书中感慨道:“政府不仅要在各方面关照爱护这些引进来的外资企业,的确还必须时刻关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必须“善待外资企业”。
《汕头经济特区十年(1981—1991)》一书,就对汕头经济特区努力提升办事效率,为客商提供优质服务作了详述:“各职能工作部门对外商询问的问题,应在24小时内作出答复”“对外商申报项目,从接受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之日起,要在一周内作出答复”“经批准立项的项目,如资料、证件齐备,在特区权限内的一切手续应在10天内办完”。
彼时,汕头经济特区成立了引进办公室,一个口子对外,加强对引进外资的接待、洽谈、组织、协调和服务等工作,并建立项目跟踪制度,及时解决引进外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汕头经济特区引进办公室还设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各直属国营公司也组织专门力量,在项目报批、厂址选择、供水供电、设备引进、招工培训乃至筹办试产、产品出口报关等方面为来汕投资的外商提供协助。
汕头还从制度上对鼓励外商投资进行保障。在198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后,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及时制订《汕头经济特区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补充规定》,进一步调低各项收费标准,将原来的2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为18项,为全国同类政策首例。在引进外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汕头经济特区率先制定出台《汕头经济特区个人独资企业条例》,成为全国首部独资企业法规。
搭桥梁
率先建立特区顾问委员会
作为著名侨乡,对于如何发挥侨乡优势开展引进外资工作,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也一直在探索。《汕头经济特区十年(1981—1991)》一书就写道:“在海外潮籍华人当中,有一大批经济实力雄厚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企业家和专业人员,汕头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他们联系,为他们投资参加家乡建设提供方便和服务,并通过他们组织、引进外资。”。
成立特区顾问组织,堪称当时的一个创新。当时,全国4个特区中,只有汕头经济特区建起了“特区顾问委员会”。根据《回顾与反思》一书,委员会成员“都是潮人在海内外的精英,职业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包括外交家、经济学家、金融专家、实业家、著名学者、各社团领袖等”。“因此后来人们都称汕头经济特区有一个高级参谋部、"智囊团"。”《回顾与反思》这样提到。
书中也提到,特区顾问委员会起到了出谋划策、穿针引线、提供咨询等作用。其中,“穿针引线”即体现在引进外资上。“顾问们充分运用了他们的关系,先后介绍有关国家、地区的客商来汕头经济特区洽谈考察。”“据1990年统计,中国港澳、加拿大等地顾问,亲自带领或介绍客商来汕考察、洽谈项目就有100多项。”
除此之外,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还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利用出国考察的机会,走访有关经济机构、社团和重点企业、重点客户,有计划、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招商活动,并邀请海外潮属侨团、同乡会,组织潮籍华人和港澳同胞到汕头经济特区观光考察。
有效益
投资环境获外商点赞
早期汕头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有何成果与评价?用刘峰的话来说:“汕头成为一个投资热点,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有一组数据或许能够反映当年汕头经济特区的投资情况:截至1991年11月底,全区累计批准签约的利用外资项目1315项,协议投资总额8.2亿美元。在这批项目中,直接利用外资兴办“三资”企业604家,协议投资总额7.5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3.47亿美元。已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汕头经济特区投资设厂,投资范围涉及20多个行业。外资企业的产值约占全区工业产值的七成。
“在投产一年以上的"三资"企业中,有一半以上不同程度地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没有出现亏损而中止经营的企业。”《回顾与反思》一书中写道,1991年汕头经济特区(不含老市区)的工业产值30亿元,为1976年整个汕头地区(10县1市)工业产值14.6亿元的两倍。
彼时,汕头的投资环境也获得不少外商的点赞。《汕头经济特区十年(1981—1991)》一书就记录了当时独资经营的华益集团吴经理的一个评价:“在汕头经济特区办事方便,手续简便、干脆、不麻烦。香港人喜欢办事快一点,汕头经济特区做到了。”“汕头经济特区已形成较好的投资环境,而且劳务费、厂房租金、售金等都比深圳、珠海便宜,在这里办企业成本低,很有发展前途。”
“外商普遍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经营信心大大加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看到这些成果,刘峰满怀深情地写道:“汕头经济特区的建设者,以自己的实践,写下我国经济特区探索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精彩一页。”
■亲历者说
泰国正大集团副总裁李闻海:
潮籍侨胞回乡投资
正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汕头经济特区在过去40年里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由一个海滨小城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经济特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幸福和谐。”谈及汕头经济特区,泰国正大集团副总裁李闻海评价颇高。
李闻海是汕头人,2000年加盟泰国正大集团,至今已有20年时间。截至目前,他已为潮汕地区的发展引进资金超过30亿元。
李闻海介绍说,正大集团由汕头人谢易初、谢少飞兄弟于1921年在泰国创立,经过不懈努力,正大集团从一个种子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华人集团企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获悉中国改革开放的消息后,便第一时间决定回到中国投资,回到汕头投资。1982年,正大集团相继在珠海、汕头领取了“001号”外商营业执照,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华投资的外商集团。
正大集团为什么回到汕头经济特区投资?李闻海告诉记者,谢国民董事长有着浓厚的家乡情怀,“潮汕人懂得感恩,谢董事长正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来投资家乡”。
李闻海回忆,当时,汕头经济特区对外商投资企业给予了用地、用工、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汕头经济特区的招商引资政策,也让我有了更多发挥的空间。”
在他看来,进入21世纪,汕头经济特区投资环境更加优越,政府优化政企服务,新机场、高铁、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健全,投资硬环境、软环境都有了质的飞跃。
时至今日,他依然把“为家乡招商引资”作为使命。每年,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到全国各地、东南亚、欧美等地出差工作。参加各种商业活动时,他总会和各地、各国的朋友介绍推荐汕头经济特区,鼓励他们多到汕头考察。
“能够为家乡多做一些事情,多招一些商、多引一些资,我感到非常荣幸。”对于汕头的未来,李闻海有更多信心,也有更多期盼。他也希望汕头经济特区不断优化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信贷、税收和人才等多方面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企业进入汕头,共谋发展。
【1983年大事记】
●3月3日
汕头经济特区驻深圳办事处成立。
●6月21日
汕头经济特区自营的第一艘货轮“汕头号”首航香港。
●8月12日
由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第一主任刘峰率领的考察团赴港,作为期10天的考察访问。
●8月13日
龙湖工业区第一幢工业通用厂房竣工。
●8月13日
汕头经济特区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奋成实业有限公司开业。
——摘自《汕头经济特区十年(1981—1991)》
新闻推荐
上下学路上不安全?街道办出手了 龙湖街道办召集多部门联合开展整治工作,为学生上下学“保驾护航”
今日商议焦点6月,广州市小学、幼儿园相继开学。然而在黄埔区德铭路上,这条师生出入必经的道路,却因路段工程未收尾而存在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