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瑜 特区建设的参与者 特区速度的见证人

羊城晚报 2020-06-11 12:28

王瑜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赵映光实习生黄佳仪

提起象征“特区精神”的“拓荒牛”,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摆放在深圳市人民政府门口那座埋头奋蹄的铜雕。其实,在汕头经济特区也有一头象征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拼搏进取的“拓荒牛”,只不过是石雕,就坐落在当年承担特区拓荒和开发建设任务的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公司大院内。

成立于1983年的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公司先后参与开发建设了全国罕见的没有围墙的政府办公大楼、有着“特区熊猫”之称的龙湖宾馆、特区机关幼儿园、海关大楼等汕头知名建筑,以及金谷庄、金珠园、建南花园、环碧中区、环碧花园、紫云庄、长江公寓等汕头知名住宅小区,用汗水描绘出“昔日荒地沙丘,今朝玉宇琼楼”的壮丽画卷。自1987年即到该企业工作至今的王瑜,便是那段激情岁月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特区效率:送审文件一天内就能够获得答复

1987年,高中毕业的王瑜入职当时的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公司,担任总经理办公室办事员,每天负责送相关文件资料到特区管委会有关部门审批。

“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公司和政府部门之间,送审的文件与图纸就绑在车后座上,最开始一路都是尘土飞扬的泥地土路,龙湖沟附近也是一大片荒地,能走的路很少。”王瑜告诉记者,看到如今高楼林立的龙湖区,她几乎快想不起以前满目荒尘的样子了,但是那个火红的创业年代和满满的成就感,将永远铭记于心。

由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公司参与开发建设的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办公大楼(现龙湖区政府办公大楼),竣工于1986年,至今仍是全国罕见的没有围墙的政府办公大楼。

王瑜告诉记者,当时几乎所有经济特区管委会的办公地点都在这栋大楼内,而且大楼周边集合了海关、银行、宾馆等多个单位和场所,加上汕头经济特区在上世纪80年代开风气之先地提出了“24小时内答复”制,很多到特区办事、投资的人,基本上一天之内都可以完成相关手续,免去了多次奔波之苦。

在王瑜看来,“24小时内答复”制度极大地提升了当年汕头经济特区政府的服务水平,是吸引众多客商到汕头投资办厂的金字招牌。而这样的特区速度、特区效率也在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公司的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公司宣布成立的同年7月,龙湖工业区第一栋通用型厂房便顺利竣工,第一批外商随即进驻。紧接着,11万伏变电站等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排水、平整土地)开发建设任务也陆续宣告完成,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公司在短时间内为汕头经济特区提供了一个配套基本完善的工业区,拉开了汕头经济特区“大干特干”的序幕。

特区精神:传承前行者精神激励后来者奋进

王瑜说,从1987年入职到2006年离开办公室期间,她亲历了公司一百多万平方米的开发建设项目,也见证了汕头经济特区从起步到飞速发展的辉煌岁月。

不过,“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瑜说,和当时汕头经济特区从1.6平方公里的荒土沙丘上起步一样,经特区管委会批准成立的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公司,初创时期只有11名员工,办公场所是龙湖沟边上的一个简易平房,时年53岁的王七出任总经理。

当年的特区建设,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公司按照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提出的“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获益一片”方针,默默开荒耕耘,所有的项目资金全靠银行贷款及发行债券自行筹集资金。

条件虽艰苦,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公司的创业者们却没有丝毫畏惧,逐渐磨炼成为包括规划建设、工程管理、营销出租、物业服务等在内的全链条专业队伍,1984年更是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建设先进集体”。

说起已故的老领导王七时,王瑜一下子红了眼眶。她说,王七是她参加工作后遇到的第一位恩师,在接到组织交给的任务后,王七就把所有的心血都扑在了工作上,由于操劳过度,王七于1993年病逝在工作岗位上,距公司获批组建为汕头经济特区(集团)公司还不满一年。

“他工作认真负责、对干事创业任劳任怨的态度和敢想敢拼的魄力仍然在深刻地影响着我。”王瑜说,汕头经济特区建设(集团)公司于1994年被建设部、国家统计局联合评为“首届中国房地产综合效益百强企业”,名列第17位,可谓当年全国房地产界和城市开发运营的鼻祖之一,也为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汕头经济特区建设(集团)公司于1993年牵头组建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进入新世纪以来,开发步伐继续向前,老领导甘当特区改革发展的“拓荒牛”、为特区事业倾注毕生心血和智慧的精神,也始终激励着王瑜以及她的后来者。

新闻推荐

汕头警方“猎狐”战绩亮眼 已缉捕外逃经济嫌疑人44名

近期,电视剧《猎狐》热播,被网友们评价为“劝返宣传片”,该剧正是取材于2014年以来,公安部连续开展的缉捕境外在逃经济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