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总”党委副书记周家祥回忆特区建设历程 只争朝夕干出“特区效率”
周家祥接受采访。本报记者陈文兰摄
当年周家祥在工作中
档案
周家祥,汕头人。曾任汕头经济特区企业发展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原龙湖区宣传部部长。
口述时间:2020年6月16日上午
地点:周家祥家中
记录:陈文兰 依洁
引子
当过兵,是周家祥一生的骄傲。“我1962年入伍,1968年退役”,周家祥在回忆起当年打拼的岁月时,眼中仍散发着亮光,“穿了6年军装,军人的本色已经融入血液和灵魂。”
日前,周家祥接受专访,讲述企业成长以及他与特区密不可分的人生故事。1988年,周家祥调到汕头经济特区企业发展总公司任党委副书记。这家国企从特区起步,通过对外贸易、房地产开发等为经济特区建设探路,成为当时汕头经济特区的龙头企业之一。
周家祥的人生经历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丰富内涵,他的身上闪耀着那一代特区创业者鲜明的品质之光,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绚丽篇章。当他们跨越时光岁月,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重新讲述过去的故事时,那划过眼前的一幕幕,正如盛开的金凤花,如火如歌。
口述
一张白纸,划出最美画卷
每一个来特区的人都有故事,都是为了梦想,我也不例外。连续6年披星戴月、披荆斩棘、沐雨栉风的军旅生涯,练就我刻苦耐劳、勇于开拓的品格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经济特区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片段。1984年,我从汕头感光化学厂调到市委经济工作部上班,1988年来汕头经济特区企业发展总公司任党委副书记,参加特区建设,有幸见证了特区的“春天”,用今天的话来说,是那段激情岁月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特区建立初期,可以用“一张白纸”来形容,一切从零开始。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时一个个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白天一地人、夜晚一片灯”,机器轰鸣,吊车耸立,各种工程车来回穿梭,一片生机勃勃、热火朝天的景象。随着一条条道路、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一批批外商随即进驻,“今天看的是个基础出来,明天就是一层楼起来”,大家都陆续知道了原来这就是“特区速度”。
享政策红利,促进外贸发展
汕头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尽管特区的工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凭借着优惠的国家政策,贸易与流通业成为特区经济发展的主流。
彼时,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逐渐显现,经济高速增长。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企业总”发展迅猛,税后利润屡创新高。至上世纪90年代初,公司在英国拥有自己的羊毛工厂,在香港设立子公司。公司发展成集团性企业,有直属国营企业20家,中外合资合作和内联合资合作企业53家,各企业下设大小工厂近100家,员工近9000人。
“企业总”一跃成为全国五百家进出口额最大的企业之一,经国家经贸部批准,拥有全国进出口贸易权。从1985年到1992年,公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税后利润增长了5.9倍,上交税收增长了76.82倍。
“企业总”的发展路径是特区建设的缩影。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走在前沿的汕头经济特区,经历了解放思想、转变机制、发展壮大等一系列变化,诉说着建立特区带来的无尽“红利”。
打破大锅饭,大刀阔斧改革
都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特区速度确实令人刮目相看。1983年,龙湖工业区的几幢通用型厂房顺利竣工,归属“企业总”管理。在短短的时间内,一个配套基本完善的工业区拔地而起,也拉开了汕头经济特区“大干特干”的序幕。
特区成立初期,仍沿用传统计划经济劳动模式管理,职工薪酬分配还是沿用固定月薪与固定奖金制度,经济效益与职工收入脱钩,工作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
不改革不行!在特区政策氛围熏陶下,总公司大刀阔斧地实行工资改革,尝试再分配制度。我们摒弃企业原本编制任职做法,对所有人员实行8级企业工作者制度,大胆将企业工资分成“基本工资+绩效”的分发结构。
新的运行机制跟经济效益挂钩,企业高效自如运转,工人干劲十足,干出了“特区效率”。实行了几十年的固定工资制度被打破,职工每月收入提高了30%至40%,受到特区管委的肯定,在全特区推广。
“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这一句口号,承载了建设特区的跌宕起伏,记录了多少老特区人的流金岁月。在工资制度改革初期,有一些人的思想没有转变过来,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压力。但我们始终相信,这里是特区,就是要以效率和效果为先。
以党建引领,发扬特区精神
如今的汕头处处彰显着生机、散发着活力,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仍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探寻过去40年“特区奇迹”背后的密码不难发现,把党的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保障,是特区能够快速发展的宝贵经验。
当年,“企业总”探索和尝试党建管理新模式,实施党建和群团组织“网格化”管理以及网格信息全收录,有效地避免了管理“真空”,党委一发出号召,所有职工都能迅速行动起来。每年年底,振奋人心的职工联欢会如约而至,精彩的节目,丰厚的奖品点燃现场的氛围,表达了职工们对祖国对企业的深情热爱。
开放的思维、开拓的视野、浓郁的风气……回首当年,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可以明显的感知特区“润物细无声”的变化。在建立特区的年代里,我有过荣誉,也有压力。做特区人,我努力着,奋斗着,把最好的年华献给时代和特区事业。
有幸在这个历程中成长,是我一生的荣耀。讲述特区当年发展背后的故事,我个人更多的感受是心存感激,我也坚信汕头未来会越来越好。如今,我退休在家,平日里喜欢静静躺在藤椅上听新闻,这是言语无法表达的美妙时刻,满满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彦恂)为图方便,司机未经许可就用货车上路运输城市垃圾,殊不知,这不仅不遵守交通规则,还违反了《汕头市城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