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清明节
又是一年春草绿。往年的清明,循祖先传下来的旧例,无论我在潮汕家乡还是在广州,都要和亲戚们一起上山去给祖先扫墓,今年这还是头一遭没有上山。因为防止新冠病毒蔓延的缘故,政府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禁止群众聚集性祭扫活动的通告》,无论作为一名干部还是一个公民,都应该理解政府采取的特殊措施,遵守政府的通告。我们也希望家乡和乡亲们吉祥安康,而自己也要避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我相信,祖先们在天之灵有知,也一定能够理解子孙们今年不能上山祭扫的特殊情况。我深深相信,他们也是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平安顺”的!
当然,人不上山祭扫,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怀念祖先了。清明节扫墓、祭奠祖先,是个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习俗。祭奠先人,追念祖德,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恩,记住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应该往哪里去,去做什么,才能对得起自己的祖先,对得起自己的家乡,对得起自己的祖国。根的意识、家乡观念、家国情怀,就是这样一年复一年地得到培养和强化的,久而弥坚。数典忘祖的人,一直为人所不齿;而无根之萍,则为人所不愿做。即使是再普通的家庭,再普通的人,也应该怀念祖先、长辈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
我的祖先就是普通的潮汕农民,传说中,我的“老公”(祖父的父亲)那一辈人就开始“先富”起来了,大概就是比一般的农民更加勤劳和聪明一些的缘故吧。到了我阿公(祖父)这一代,除了有几亩薄地之外,开始有商业、创业意识,兄弟几个搞起了股份制的“火砻”(碾米厂)和“菜垄”(腌制各式咸菜、贡菜的作坊)等。新中国成立后,阿公带着三位叔叔,在生产队出工之余,干起了为人“舂灰塗角”(贝灰砖,一种建筑材料)的重体力活儿糊口谋生。三位叔叔聪明能干,很快学会了泥水活儿,砌墙铺砖盖瓦建房子,全套都学会了。上世纪70年代末,叔叔们创新的“节能灶”闻名全省,做到广州市里的省委省政府家属院去了,还上了广东科技杂志。改革开放春风一吹,三叔林友豪也就拉起了队伍,名正言顺地干起了建筑工程,成为澄海县最早的农民建筑工程队之一。这是祖父带出来的队伍哦,他们是继承了他们父亲、我阿公苦干加巧干的DNA了。
我阿公绰号“圆目”,乡里无人不知,大概是眼睛又圆又亮,很帅吧。我印象中的阿公圆目长耳,高大帅全齐了。省科技厅原副厅长、撰写《三湾志略》的北湾村乡贤李财进叔问过我:你知道你阿公他们以前在咱们三湾都多有名吗?可惜,我真的不知道。但我知道他很喜欢我,因为我长得很像他,而且我还是他林家的长孙哦!好几次,在捡猪屎的走街串巷中,有我不认识的阿伯阿叔、阿姆阿婶指着我说:“只个孥仔硬虎是阿圆目伊阿孙,生来双目平样金金(这孩子肯定是阿圆目的孙子,一双眼睛长得跟他一模一样,又圆又亮)。”我还暗地里不好意思呢!
我7岁随做小学教师的母亲到外乡读小学之前,都住在我外嫲(外婆)家,阿舅、阿妗(舅妈)、表姐、表兄对我都很疼爱,但不娇惯,农村孩子要干的一切活儿,诸如趭(riao7,放牧)鹅、挖猪菜、捡猪屎等还是一样要干的。我最喜欢的事情是“趭鹅”,可以跟一帮“牧鹅少年”在地里快乐地玩儿。大一点的小哥哥掰几个玉米,挖几个红薯,堆起“田塗坺”(土坷垃),用“稻稿头”把土坷垃烧红,把玉米和红薯煨熟,热乎乎、香喷喷的,那股泥土和稻秆的芳香,永远也忘记不了,至今一想起来,还齿颊留香呢!夏天里有凉快的玩法,到了大溪(韩江支流)边,鹅们拍打着翅膀,欢快地到溪里戏闹去了。小伙伴们把放鹅“槯”(cuê5,小竹竿儿)往沙土里一插,把小“裤橛”(guêh8,短裤头)往上面一挂,扑通一声就跳到溪里去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学会游泳的,大概一开始是入门的“没(bhi7)头泅”(狗爬),后来是“泅斗猛”(比谁快)的“竹篙掠”(自由泳),然后是可以一边游一边仰天看蓝天白云的“踢死囝仔流”(仰泳),还有可以随意放松的“浮脚行”(踩水)……有时候玩得高兴了,还会顺便挖些河蚬,捉点小鱼小虾回家。
每年扫墓祭拜的另外一处,是我的丈(dion6,赵)人丈母(音“姆”,岳父岳母)。泰山泰水的墓地在澄海塔山风景区的水库边,他俩是老革命,墓碑上就刻着一颗红星和“中国共产党党员”几个大字。我太太家四姐妹一兄弟,祭扫的程序相对简单,五家人一起摆放上水果盘、花篮,挂纸(在坟墓上压上黄、白两色纸条),献花,三鞠躬。我的祭品比较特殊:两杯咖啡,有时还有一本我的新书。岳父年轻时因为躲避国民党的追杀,逃到泰国去了,学会了喝“糕啤”(咖啡)。上世纪80年代,咖啡还是稀缺品,从香港或者东南亚回家乡来看望他的校友有时候会送给他一罐速溶咖啡。他自己舍不得喝,珍藏着,等着有贵客光临时才把这珍藏品拿出来分享。我就有幸陪我的恩师、澄海中学杰出校友李新魁老师拜访他而得到一杯“滴滴香浓”的咖啡。而书呢,他生前就喜欢看我的新书,躺在澄海华侨医院里治病的人生最后时刻,枕边还放着我的书。所以,每年如有新书出版,清明节扫墓时我都会烧化一本给他老人家,就是陈毅老总“捷报飞来当纸钱”的意思吧。
哎,今年这形势,咱们就换个方法,在网上开个园地,亲人们在群里各自为祖先献上心香一炷,也算是因势而为的一种移风易俗吧。当然啰,孝敬阿公的一瓶酒(据说他好酒),孝敬丈人丈母的两杯“糕啤”和一本书,少不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蔡晓丹)记者从澄海区了解到,该区澄海中学白沙校区二期工程、东里中学学生宿舍楼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等多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