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与鸿门十三乡

潮州日报 2020-03-23 09:20

□文/胡韩杰图/邓建忠

饶平县沿海的汫洲镇,古称瀛洲,也称鸿门。

鸿门与鸿门十三乡是汫洲人挂于嘴边的怀旧话题。何谓鸿门,鸿门十三乡如何形成、变迁和沿革,古今记述,未得尽详,说法不一,无所以然。多年来,根据查证一些史料整理,补缺拾遗,寻踪掠影,粗列如下概说,虽是十离八九,但觉还有一二可依,谨飧大家探究参考。

先民聪睿,谙天文地理,悉人事岁时,为生息地瀛洲岛门户起了个好名字——鸿门,作为立根之本,居业之基。

鸿字当头,引发人们浮想联翩?是混沌状态开启鸿蒙;还是“鸿飞冥冥”,远避祸患;或是苍梧鸿鹄,志存高远;更是“鸿运当门”,宏图大展,鸿入瀛蓬主人境,门经山海际图腾。

敝人是这样想的,以开启鸿蒙之门为意适可,开宗明义,才有讲不完的故事,诉不完的乡愁,唱不完的乡恋,叙不完的乡情……

确切地说,鸿门,就是三百门的原称。

据旧《饶平县志(补订)》载:“……鸿门港之东临大海,农渔船只出没……鸿门通隘称三柏(百)门,在县城(三饶)东南一百一十里信宁都汫洲堡,北至黄冈城一十五里,东北至大澳(时属宣化都辖)隘一十里,西至汫洲汛六里,位柏(碧)洲信(汛)洲之西北,上达黄冈,下通南澳,西北连浮山,西南通浮浔(任)港口,迤西蠔虷场,南北分亘十余里,水道纡浅,潮退重船难行,海防次要”,“汫洲隘在县城东南一百一十里信宁都汫洲堡,鸿门隘东六里,北至黄冈城二十里……”这些记述,清晰地说明了鸿门的坐标位置,地理名称,隶属关系。那为何又叫三百门呢?我们都知道,沿海民间都把有山对峙的水道称门,如海山东港与黄冈汛洲间叫小(金)门,汛洲与柘林西澳间叫大(金)门,西澳与鸡母澳间叫门仔沟(图标叫小门沟),汫洲与海山间叫鸿门。三百门的由称是,以海山坂上的石鸡礁至汫洲鲱鱼山尾的鱼尾礁相距约三百余丈为基点计宽,乌礁(设有航标灯)立中流。海洲十八胜景的“石鸡啼,石狗吠,石磨挥(转)”就在此处。如今,鸡、鱼沉大海,幸存石狗门边守。也因为有“汫洲汛洲一百洲,大门小门三百门”的说法,三百门也引申为数量多的意思了。现在的拦海大堤长1420米,围海前的海底通信电缆长1680米(以原建在海边天后宫前面滩头的终端电杆与坂上滩头的起始电杆连接距离计算,时设有电信标识),电缆经过天后宫前潮间带的六八礁。如以一丈折合三米多计算,数据相符。根据宽三百余丈这个长度,鸿门也就惯称三百门了,且避免了建置以鸿门为名划分区治而混称。分明,规范。善!

说说十三乡。

鸿门十三乡就是鸿门区的十三个自然村落,属饶平县太平乡信宁都汫洲堡辖。饶平县自明成化建置辖八都,嘉靖后辖絃歌、龙眼城、宣化、信宁四都,“信宁都为古太平乡分陈塘汫洲二堡”及南澳(时云澳属宣化都辖)一部。汫洲堡辖鸿门区及海山社。汫洲堡是以十三乡之一的大村落汫洲命名的。时鸿门十三乡是瀛洲(澳仔)、东峡、西峡、湖水、山家、上山家、东灶、后陂、下园、港西、潮头、田东和汫洲。

汫洲乡自宋绍兴年即有记载,“……绍兴五年(1136)……濒海居民为社,即今之地方民团自卫队所自防。太平乡宣化、信宁二都之黄冈、柘林、陈塘、汫洲、海山、南澳等处居民应在团结为社之列”。可见当时先民聚居之盛洎。十三乡中,澳仔最早创乡,并把乡里取名“瀛洲”(同时期的海山沟坳乡则取名“蓬莱”,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瀛蓬”,都期日子过得像神仙一样快活),居地也遂称瀛洲岛,汫洲古称瀛洲由此而来。古梁朝设瀛洲郡,辖绥安、义招、海阳三县,时潮州、饶平隶属海阳县辖,故有潮州古称瀛洲、饶平称瀛南之说。汫洲古称瀛洲皆与之区别,此瀛非那瀛。顺便说明,鸿门十三乡与太平乡也此乡非彼乡,切莫混淆误解。由此可追溯,汫洲自宋初便有先民聚居是有根据的。

说到这里,有必要弄清几处名称的对应概念,就是,三百门与鸿门;鸿门与鸿门区;太平乡与十三乡;汫洲堡与汫洲;汫洲与瀛洲;瀛洲与瀛洲岛;瀛洲岛与瀛洲郡,都是各有出处,又有相关联的,既是“常山蛇”,也类“风马牛”。

鸿门十三乡的沿革,变迁背景较为复杂,或因天灾人祸,沧桑故变;或因环境枯荒,生息艰难;或因山移水改,分合徙迁,或另寻宝地,开拓愿景,都事出有因。树挪死,人挪活。随着建置沿革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适者生存,随遇而安,繁衍生息,业乐居安。

瀛洲乡,俗称澳仔,住民最先于红螺坪登岸,创乡于赤沙湾中段巫山港畔,与宣化都大澳乡隔海相望,人称澳仔矶角,罗姓。因居地风高水险,生息艰难,遂迁徙他乡发展,后情况不详。现山移水改,一派生机。东峡村有少数罗姓住民就是澳仔迁入的。

上山家乡原位于现在的山家村南,原该村娘伞树脚的零散住户皆属,住民为卓、柯、翁姓等,后并入山家乡,也有迁至汫洲乡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尚有祠堂遗址可考。早汫洲风物三里亭和鸿门最大的一株榕树都在山家与上山家间的村口,是出入汫洲的陆路要道。亭、树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消失。

后陂乡位于现东灶村北,李姓,至今祠堂尚在东灶村内。住民少数并入东灶,部分迁往钱东李厝乡和联饶安民村。

潮头乡原位于现港西社区西南,青山东南麓后洋港边,涨潮时“勇立潮头”,后并入港西乡,住民黄姓。上世纪五十年代尚存祠堂遗址,水井,巷道可考。

田东乡位于虎头山西南麓,住民有邱、柯、林等姓氏,因靠近汫洲乡,现为镇区一部。原乡里内水井旁有“三槐连理”景观,可惜消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以上是五个沉浮变迁较大乡里的简述。

东峡乡位于瀛洲岛最东端巫山港边,志书上称“麻峡头”,古与宣化都隔海相望,“麻峡头渡”是鸿门古渡口之一。住民姓氏有张、林、罗、吕、李、朱、杜、史等。巫光东映,峡风和畅。现隶属黄冈镇辖。

西峡乡位处瀛洲岛东北部巫山西麓,古称茂林,住民施姓。乡里内有全鸿门最大落的古民居,至今保存完整。村西北的山仔脚有天然石门,曲径茂林,桑蔴紫陌,是当时出入汫洲的水陆要道。“石门古径”是汫洲八景之一。

湖水乡位处瀛洲岛狮头山(西峡)与牛头山(东灶)之间的坳坡上,属小村寨围格局,坐向东南。村北海域叫锦湖洋,因而也称锦湖,住民黄姓。村边靠山有一水塘,水质清淡,常年不干,能满足全村人的饮用。湖光水色,锦上添花。

山家乡,因多山地而名,也得益于岛居瀛洲而雅称仙家,住民卓姓。乡里近赤沙湾红螺坪海区,渔农兼耕,“山不在高”,仙境然也。

东灶乡,曾称浒茂,位处瀛洲岛中部,境内东灶山为鸿门最高峰,住民姓氏康、李。农耕兴业,稳步安康。

下园乡位于狗牯山东南麓,寨围式建筑格局,住民为黄姓。境内狗牯山为乡里屏障。白云苍梭,青霞西蔚。黄冈丁未革命战事当壮怀于此矣。

港西乡位于青山东麓,处后洋港之西而得名。住民有邱、佘、黄等姓氏。乡民多以耕海为生,传统作业是桁槽捕捞。乡里后山顶鸡央树高大而为海人航标。“青山夕照”是港西的一大景观。

汫洲乡是鸿门十三乡最大的乡里,志书上记载为井州。洲开乡井,“汫”起洲兴。汫洲位处瀛洲福地,北极拱垂,南溟深远,紫气东来,古月流西。乡民来自五湖四海,多姓氏,据不完全统计,有黄、陈、邹、林、麦、吴、邓、庄、叶、李、张、倪、蔡、刘、洪、佘、余、钟、周、杨、谢、毛、胡、邵、房、郑、沈、邱、柯、朱、杜、罗、文、方、赖、曾、诸、占、苏、巫、欧阳等先后聚居,品类迅蕃,形成渔农各业俱兴,社会功能齐全的濒海集镇,潮汐千帆,灯火万家,人文鼎盛,市井繁华。“瀛洲”祠庙,鸿门乡井,乍一个“汫”字了得。海生瀛洲,洲生汫民,生民敬天,天佑汫洲。

历经不断的沿革、建置,汫洲乡现析为“东西南北和平”六个社区,加上“初心屯垦万生围,东风催生新社区”的东风社区及港西、东灶、下园、山家、湖水、西峡一共是十三个社区村。又是一个十三吉利数,与“鸿门十三乡”古今呼应,是历史的巧合,还是社会进展之使然。汫洲古有“四水分一门”,“六井拥一洲”之说,是汫洲概貌的有力论证。一道鸿门四面水,东西南北自分流。四水即三百门东南之赤沙湾与柘林湾,西北之汫洲湾与青山湾。“六井拥一洲”是龙井(汫东)、庄井(汫南)、菜园井(汫平)、古井(汫和)、邹井(汫北)、周井(汫西)。其实,汫洲的水井不止五十口,光汫和社区就达十二口之多,上说六井只是象征性代表罢了。汫洲也因“井”而得名。创乡之初,乡民掘井取水,期井水取之不尽,清醇甘淡,就在井旁加水成汫(方言读jià整,淡的意思)。潮州电视台还为汫洲的“井”录制专题节目呢。“汫”字是国家修编的单义汉文字,“汫”海文化,独一无二。“英雄”啊,汫洲!

此便是鸿门十三乡之概述,恭疏短引,权当说“古”,不作历史依据。现时汫洲乡情是大家都知道的。前年镇文化站编写的“乡村人文调查”和去年的“村里的故事”都已收编入书,均可关注。

拙就“渔舟唱晚”七绝一首,寄怀鸿门。

抬望星空夜放晴,

云帆轻剪涌波平。

青山托起三门月,

落照瀛洲一海情。

新闻推荐

最新女子世界排名朴仁妃奋力冲击奥运名额

美国姑娘内莉·科达在卫冕澳大利亚女子公开赛的时候并没有获得一个像样的名次,可在本周的最新女子高尔夫世界排名中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