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志愿者,她一年经历6次地震 汕头市青年律师踊跃参加公益行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汕头日报 2020-01-02 01:37

林斯丹援边时和当地孩子在一起

近日,汕头市青年律师林斯丹应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的邀请,赴深圳参加第七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会并作发言。几年前,她作为“1+1” 中国法律志愿者行动的参与者,曾到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当了一年的志愿者律师。记者从汕头律师协会了解到,汕头市近年来还有好几名像她这样的青年律师,踊跃报名参加志愿者,前往四川、云南等偏远地区支边。

在遥远的异乡僻壤,林斯丹等人面对什么样的环境?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被宣传片吸引报名参加边疆法援

“2012年5月的一天,我看见了"1+1" 法律援助志愿者的招募信息,在看了宣传片《美丽律师郭二玲》后,我深深为志愿者们的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所打动,那一刻我已下定决心要报名参加。”林斯丹回忆说。

没想到报名参加志愿者行动却遭家人的反对,朋友们也很难理解。“律师代理案件是会收代理费,也得为生活而奔波,但我认为法律的正义属性与律师服务的商业化之间要寻求平衡,律师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我想用行动来改变他们对律师的看法,而这也是我从学生时代到执业以来一直固守的初心。”林律师动情地回忆说。

参加志愿者是为了宣传、扩大法律援助事业的社会影响力,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法援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但林斯丹没想到她被派遣的目的地是云南宁洱,其他几个人的目的地也都是四川和云南的边远地区。

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僻壤,面对这个少数民族集中的地方,林斯丹一下子面对的问题很多,她得自费解决好住宿租房、添置生活日用品、解决一日三餐、长期与孤独相伴等问题……的确感到许多无助和无奈。更令她没想到的是,在宁洱县短短一年里,她就经历了6次地震。第一次就发生在她刚刚到10天的时候,那种地震山摇的感觉令人心有余悸。结果在后面的日子里,当地的同事教她睡觉时都是身着长袖长裤,身边放着应急包,准备半夜里有地震时随时可以“跑路”。

付出很多汗水听句“谢谢”已满足

林斯丹的服务地宁洱县因为较偏僻,当地群众法律意识仍比较淡薄,这更让她和其他志愿者律师感到支边的意义。

“每个志愿者律师在服务地都参与了各类形形色色的案件,付出很多汗水,忙碌后在当事人的一声"谢谢"中获得巨大的满足和收获。”

在支边的一年中,仅她本人就接受当地群众的法律咨询近300人次,以讲课、开培训班等形式进行各类普法活动共20余次,并以“法律服务先锋队”等形式参与各界组织的法律志愿普法活动,先后12次在县城和各乡镇开展“送法下乡”、“入社区阳光服务”等主题法治宣传,现场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免费发放法律读本等等,极大地提高了法律援助行动的影响力。

越来越多青年律师报名参加“1+1”

记者从汕头律师协会了解到,自2012年起汕头市共有5名律师报名参加“1+1” 中国法律志愿者行动,林斯丹等人是汕头市的第一批志愿者。

作为一名社会律师,林斯丹作出的牺牲更多,但她乐此不疲。临离开时,她还将参加活动得到的几千元补贴全部捐给了当地学校的贫困学生。

虽然林斯丹等人志愿服务期满归来,但律师公益行动仍在继续,这是让他们觉得自豪的地方:如林斯丹成为广东省妇女维权与信息服务站(汕头站)的志愿律师,又加入了广东省律师协会公益法律事务工作委员会、汕头市律协协会公益与法律援助委员会,参与村(社区)法律顾问、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等,去年又加入了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志愿团。

“我认为,做志愿者律师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爱心和奉献,还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我想大家的公益行为会改变一些人传统的看法,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林斯丹表示,服务期里令人难忘的经历,让她真正领悟了人生的无常,既然如此,更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发挥自己的一点点光和热。

本报记者陈 敏文/摄

新闻推荐

探索行业细分市场,消费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2019“食尚风云榜”今日揭榜

“深圳食尚风云榜”评选活动,是各大新兴品牌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是标杆典范捍卫荣誉的擂台。自2012年起,《深圳晚报》连续7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