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初师祠独一无二“先生祠”

汕头日报 2019-12-29 00:47

该祠是王侗初7个弟子学业有成之后为纪念先师而立。这是潮人“尊师重教”精神的一个缩影

禀云水之精灵,毓山川之俊秀。在潮人的记忆中,龙湖古寨是一个有着浓浓书卷味儿的小城,怪在这能商善贾之地,却无铜臭之味,反而翰香四溢,尚文重教。据《潮州府志》和《海阳县志》记载,有据可考的进士、举人,龙湖古寨就出了69位。这跟龙湖古寨先祖“尊师重教”的精神理念有关,而龙湖寨的侗初师祠(见图)和龙湖书院是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

道统何殊梧桐,名山一席,扶风自昔赖先生。

文明肇启韩水,旧迹千秋,化雨犹及施我辈。

书院在全国各处并不少见,但师祠却是凤毛麟角。位于龙湖古寨北门旁的侗初师祠,是潮州独一无二的“先生祠”。潮人管医生叫先生,管堪舆师叫先生。医生和堪舆师之所以被称为先生,是因为他们的职业关乎人的生死。近于贤者先知,而教师历来也被潮人称为先生。侗初师祠的门匾上清晰地写着“侗初师祠”,然而当地人却不这么称呼它,而是称“先生祠”,这多多少少有几分龙湖人对“尊师重教”的尊崇之味。

“潮安七先贤,尊师立祠堂。美德播四海,儒学天下传。”这种“奇事”在国内绝无仅有。原来,侗初师祠纪念的王侗初并非潮安当地人,但他的龙湖学生却在古寨里为先生建了一座祠堂,世代纪念;而建祠堂的7个人,居然是7个姓氏。明万历年间,王侗初来到龙湖寨。究竟是怎么过来的,现在谁也说不清楚。据考证,王侗初“自高祖由闽入潮”,他的父亲王国俊是明万历元年(1573)岁贡,也就是从各府、州、县学中升入国子监读书的保送生,后来还当过天河县的县令。王侗初老师在龙湖古寨教授过肖世钦、萧翼乾等学生,学生大都成了当地有名的秀才。王侗初无儿无女,学生们感念老师之恩,为他养老送终。据《王公侗初师祠记》碑刻记载:“先生王侗初,来我乡执教,授徒八人俱皆成名。先生殁于吾乡,徒念师无嗣,为之立祠。谢大伯无后,另立神主配祀师祠。”侗初师祠里供奉着3块牌位,王侗初先生的,王侗初先生的父亲王国俊的,还有一块是8名学生之一谢林的。因为谢林也无后,便一同放在祠堂祭拜。可知侗初师祠是王侗初的其他7个弟子(因谢氏先逝)学业有成之后为纪念先师而立的,这是一种非官方、非宗教的自发行为。

到了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初秋,王侗初学生的后裔对祠堂进行修缮,邀请时任潮州知府周硕勋撰文纪念。周知府刚开始没有答应,认为“王生既非大儒,又无功桑梓与乡”,设祠祭祀,“不合于礼者也”,这事儿就放下了。后来某一天,王侗初学生的后裔听闻周知府要路过龙湖,于是恳请知府大人到侗初师祠看看。看到祠中供奉的3个灵位,周知府深受感动,对后人思念先祖“并及其祖之师,因祖之师而并及其师之父,且使无后之友生亦得附祀于旁,一堂之上父子师弟”这种“尊师重教”代代相传的美德大为赞赏,终于“乐为之记”,欣然提笔撰写了《府宪撰给碑记》。

潮州是一座有魂的城市,它的魂就是一缕书香。在宗祠林立的龙湖寨,龙湖人秉承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的同时,也没忘记这位为龙湖子弟成才而蜡炬成灰的落魄教师,他们非但没有忘记,还大胆地给这位老师立祠。因为在古代只有圣人、贵族、官僚方能立祠,给一个没落文人立祠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但尚文重教的龙湖人才不管这些,他们不仅要盖师祠,而且还要“每年春秋二祭,使不绝其食,更置祠田,使历久不衰”,这一祭就是四百多年。由于历史沧桑,目前侗初师祠已大门紧锁,谢绝游客观赏。唯存有碑刻《王公侗初师祠记》,见证该祠存在的历史。据祠记载:“……百多年后,后世七姓子孙,于乾隆壬午初秋,呈请潮州府台,撰给碑文,勒石记事,以随久远。”可知该祠建于明末,清代乾隆年间重修,距今至少400年。

龙湖寨的先祖们自始至终都把“尚文重教”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村落的设计,并以此来教育子孙,使“尊师”精神得以传承。作为潮州人,我为400年前先祖们的“尊师”精神感到无比自豪。正是因为这种精神长存,才有四百年长盛不衰的官商重镇,才有探花姚宏中、布政使刘子兴、御史夏懋学、诗人黄衍启等众多文人名士。其实,龙湖寨的侗初师祠只是潮人“尊师重教”精神的一个缩影。自古以来,尊师重教就是潮人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务农为生或是经商为业或是达官贵人,都对“先生”充满敬意。于今来看,让王侗初老师和龙湖人的祖宗并列于闹市之中供人景仰膜拜,是龙湖人对“天地君亲师”的孝道精神淋漓尽致的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促进汕港教育共融发展 两地小学交流活动在汕举行

为搭建交流合作的友谊桥梁,18日下午,由汕头市龙湖区教育局主办、龙湖区丹霞小学教育集团承办的《同书百家姓,共祝万家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