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滨邹鲁 到孔孟之乡 中国画家吴泽浩的文化自觉与艺术实践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画)吴泽浩 作
一个“孔子礼赞”画展,短时间内连续在济南巡展两站,被省内主流媒体重点关注,被全国众多网站报道,再一次让人们把目光聚焦到著名画家吴泽浩先生身上。
多年来,“粤风鲁韵”已经成为吴泽浩艺术风格的标志,生长于南粤大地的他,为何对孔子这个题材念念不忘?这还得从他的故乡说起。
吴泽浩的家乡是广东潮汕地区,被陈寅恪先生称为“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的唐代大儒韩愈,在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被贬到潮州当刺史。这一事件后来被赋予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韩愈在潮州不足八个月,勤政高效,以民为本,尊师重教,克己奉公,切实为潮州做了不少好事,博得民众的尊崇,历千百年而怀念不息。潮人为纪念韩愈的功绩,把潮州的山川草木都易姓为“韩”——韩江、韩山、韩木、韩祠……并留下了许多缅怀他的文物古迹。对此,饶宗颐先生在《宋代潮州的韩学》一文中有过详细记述。韩愈在百越蛮荒之地栽下重教育、重读书的种子,使得潮州的好学崇文之风尚开始形成,并且延绵千年,至今不衰。
宋真宗时,四川人陈尧佐被贬来潮州当通判,后来回到开封后曾写过“海滨邹鲁是潮阳”的诗句。意思是说,潮州虽地处海滨,但与孔子的故乡(鲁国)和孟子的故乡(邹国)一样,是文明昌盛的地区。从此,潮汕地区有了“海滨邹鲁”之称。吴泽浩就出生在“海滨邹鲁”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儒风的熏陶,后来在广州美院求学,得书画大家关山月亲炙,更是树立了尊师重道的思想。
命运有时候很奇妙。大学毕业后,吴泽浩被分配到山东,从“海滨邹鲁”来到了“孔孟之乡”。从地理上来说,从岭南到北地,相隔何止万重山;然而从文化上来说,恰恰是同源同宗,毫无隔阂。在泉城济南从事美术辅导、创作、领导工作五十余年,吴泽浩对齐鲁大地、对泉城济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对孔子、对儒学的领悟也越来越深。尤其是走上领导岗位后,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济南市政协副主席、济南市文联主席,他对泉城济南的文化建设、对如何普及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层的思考,并以他独特的方式,运用到组织工作和艺术实践中。退休后,吴泽浩依然笔耕不辍,迎来又一个艺术高峰期。在这个时期,吴泽浩以勃发的激情和高度的责任感,连续推出《甲午海祭》《铁铸抗战》《长征路上》三个主题性展览,以及弘一禅音、武训歌谣、济南文脉、写意敦煌、东坡明月等等专题个展。吴泽浩把每一个展览当做一个课题来做,从内容来讲,人文地理人物事件全都涵盖其中;从形式来讲,人物山水花鸟以及书法各自运用其妙。此时,吴泽浩已进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他不再拘泥于艺术创作的条条框框,而更加看重一个展览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社会效果,观众从展览上能够获得什么。拿“孔子礼赞”这个展览来说,从孔子的成长求学,到创立儒学、出仕行道、周游列国、删述六经……八十余幅作品次第观赏,如同对春秋时期孔子的时代做了一次时空穿越的旅行。观众在作者的笔墨纵横、随意挥洒中,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永恒魅力。
优秀的画家,必然也是优秀的知识分子。面对新时代,儒学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重建有着重要的思想资源意义。作为一个画家,如何发挥儒学经世致用的精神?吴泽浩数十年一以贯之的艺术实践以及近年来的艺术探索,体现了一种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他在用手中的画笔,讴歌灿烂文明,谱写浩荡长歌。
(作者为济南时报编委、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文钊)连日来,潮阳区关埠镇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辖内部分主干道破损路面进行改造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