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军宿营赤杜岭播革命火种,激励深洋人接续奋斗 “红色”深洋追逐绿色梦想

汕头日报 2019-11-23 00:45

南昌起义军宿营赤杜岭的故事在深洋村广为传颂。本报记者 刘文钊 摄

山脚下,往来厦深铁路潮阳站的动车飞驰而过;不起眼的山间小道却是古今军事战略要冲、商贸往来重要通道的古驿道,留下了革命起义军的足迹;山顶上,古老的“感天大帝”庙和旁边的“红军石”诉说着南昌起义军宿营的故事……近日,记者走近地处潮阳区谷饶镇小北山南麓的革命老区深洋村,爬上群峰环抱的赤杜岭,重温92年前那段光辉的历史,见证红色精神引领一代代“深洋人”守初心、担使命,接续奋斗,追逐绿色梦想,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革命军宿营播下火种

沿着弯曲的山路盘旋而上,经过“W”形状的“险道”,从半山腰下车后,爬到赤杜岭山顶,一座修葺一新的“感天大帝”古庙出现在眼前,随行的深洋村“两委”委员陈弘佑说,这里就是南昌起义军宿营地旧址,旧址周围还保留有三块“红军石”,这些红色印记背后的革命故事可歌可泣、令人振奋,时刻激励着每一个“深洋人”,并于2017年被评为第六批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定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史料记载, 1927年10月1日,贺龙、叶挺率领南昌起义军南下部队数千人,在中共潮阳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顺利横渡京北渡,再经关埠、西胪青山古驿道,急行军抵达深洋赤杜岭,于岭上驻军扎营,并以感天大帝古庙作为临时军事指挥部。从此,革命起义军的足迹在赤杜岭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

记者发现,古庙周围的三块巨石经长年风吹雨打日晒,虽然出现裂缝、颜色发黑烙下岁月的痕迹,但上面的石刻“拥护红军”,“红军万岁”等字样至今清晰可鉴。

今年78岁的村民陈文盛小时候就经常在这几块“红军石”边玩耍,对于南昌起义军在赤杜岭宿营的故事,更是常听大人们津津乐道。陈文盛告诉记者:“深洋村是革命老区村,八一南昌起义军到赤杜岭宿营的时候,这里已经有地下党了,由地下党牵头,组织支前队到现场来,部分驻扎在赤杜岭上,和先进群众为起义军战士送水送柴,嘘寒问暖,至部队离开的时候,又热烈欢送。”

古驿道绽放红色光芒

“古驿道环深洋村东侧向南北逶迤延伸,在村境内约长2.5公里,宽1.5米,现存遗迹约长200米,宽1.5米。”陈弘佑指着“感天大帝”古庙前广场右侧一条窄小、崎岖的石阶小道称,这条小路就是古驿道,连通深洋村至关埠渡口(当时称为门辟渡口),路段大部分是山岭石基路面,陡峭崎岖,但因为地理位置重要,长期是粤东地区的重要门户。所以,南昌起义军选择在赤杜岭宿营并非偶然,因为历史上这里曾是连接潮普揭三地的古驿道,同时也是古代粤东地区的主要军事路线,唐代时的军事战略要冲,曾在这里设置了临时驿站。

据陈文盛介绍,当年,革命战士播下的火种点燃了当地群众的革命热情,从此打下了坚实的革命基础。自1923年至1950年,深洋村先后有陈少琴、陈长立、陈英杰、陈木来等参加各个革命时期的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其中陈少琴在1924年就被中共汕头市委吸收为地下交通员,1925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赤寮地区最早的中共党员。他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陈长立一直以教书先生的身份作掩护从事中共地下党的工作,解放后曾担任关埠区区长;陈英杰自学生时代就在马来亚从事抗日护国运动,1940年回国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陈木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大南山赤卫队,后又被编入东江纵队开展对敌斗争。

红色领航建设美丽乡村

近年来,深洋村“两委”干部铭记历史,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突出“红色领航 ”,精心谋划,抢抓被潮阳区委定为“红色村”的契机,多方筹资460多万元建设了赤杜岭红军纪念碑、红军纪念广场,打通山下至宿营地旧址800多米道路,并对宿营地周边进行维修,提升人居环境水平,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2016年,深洋村设立赤杜岭红军纪念碑,建成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红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如今,这里已成为首批15个党员教育基地之一,是各地各单位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打卡地”,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不忘初心、接续奋斗。

陈弘佑告诉记者,村党委通过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活动,带领党员群众发扬革命传统,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他们从环境整治入手,党员带头自拆违建,村民纷纷支持响应,并动员乡贤捐资建设村道、公园、学校、市场等,目前正在规划建设农民公寓式住宅小区,解决好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逐步补齐民生短板。同时,积极招商引资发展乡村经济,不仅吸引了70多家企业落户,解决村里的劳动力出路,还通过盘活集体资源,种植了1000多亩高产优质水果,增加了集体收入。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红色村”建设的契机,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融合红色旅游的路子。”陈弘佑告诉记者,深洋村计划在红军纪念碑周边建设红军瞭望台、红色文化宣传栏等,规划建设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文化陈列馆,将赤杜岭山路至红军纪念广场的道路打造为红军路,建设红军亭,配套建设红色文化宣传长廊;挖掘深洋村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基地及拟建的萧晖荣梅花艺术馆,打造一处集革命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乡村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基地,让游客重走红色路、聆听红色故事,体验特色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本报记者 刘文钊 摄影报道

■记者手记

革命火种点燃乡村振兴热情

南昌起义军宿营赤杜岭的革命故事历久弥新,“红军石”、赤杜岭红军纪念碑、红军纪念广场、“八一”路灯等红色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爬山岭,穿村道,逛公园,走访“红色村”深洋村,如同接受一次深刻的革命教育,更真切地感受到当年播下的革命火种,至今仍在当地干群的心中熊熊燃烧。

在古驿道追寻红色足迹,在红军纪念碑下聆听革命故事,在赤杜岭上遥望山峰翠林,聆听未来绿色发展之路,深洋村以红色为引领的美丽乡村蓝图已经绘就。

“爱我中华 振兴深洋”。临别时,深洋村村口处的休闲公园石碑上八个字引人注目,相信在红色领航下,不久后的深洋村将会呈现“红+绿”宜居宜业的新时代乡村画卷。(刘文钊)

新闻推荐

潮阳区借物联网之力打造基层治理新格局 小牌子背后的“智慧新治理”

潮阳区公安分局指挥大厅。受访者提供物联网摩托车智能管理系统防盗抢电子标签及备案车牌。蔡沚彦摄在汕头市潮阳区街道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