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乡村 甜蜜“柿”业
↑竹架上晾晒红柿。
↑村民对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手工对红柿进行削皮。
↑烈日下对红柿进行压捏。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参与到甜蜜“柿”业中来。
↑看着金灿灿的红柿满面喜悦。
↑精美包装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柿饼远销海内外。
←一排排金黄色的柿子成芦塘村的一道风景线。
详情请扫二维码
深秋时节,踏入水果之乡潮阳区金灶镇,郁郁苍苍的山林之间,橄榄、油甘、桑葚压弯了枝头,芦塘村却是另一番独特的风景:一排排竹架上铺满了金黄色的柿子,彷如遍地“黄金甲”,村民穿行在竹架之间忙碌着,一辆辆满载柿饼的货车从山谷开往城市,销往海内外。
“此时正是制作柿饼的最佳时机,也是我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看着眼前金灿灿的柿饼,村民林文娟乐滋滋道,她们一家并没有种柿子,这些柿子都是从广西和福建运过来的,从事柿饼制作至今已有30多年了。
美味的柿饼,制作起来很费时费力。林文娟一边压揉着竹架上的柿子一边说,柿饼加工要经过削皮、晾晒、压捏等工序,整个加工过程,小柿子至少10天时间,大如半公斤的柿子就要一个多月了。“福建的柿子个小皮薄,广西的柿子个大没籽。”林文娟笑着说,最近每天进货的柿子有2500至3000公斤,加工时都是靠10多人全手工制作的。
在加工场,林文娟等人忙着将一块块新鲜的柿饼装进精美的包装箱,再把一件件芦塘柿饼搬上门口的货车。“最近生意不错,这批货要运往汕头市区的,其他全国各地的订单陆续在赶。”秋的收获写在林文娟的脸上。她告诉记者,除了国内外,有的还出口销往马来西亚等国家,每天大约能销500公斤左右,一年大概销20万公斤,零售价格按照大小、成色不同每公斤约20元到50元不等。
林文娟告诉记者,柿饼加工业发展兴旺得益于乡村环境的日益改善,特别是家门口的金高路原来崎岖不平,经过改造后,部分路段铺上水泥并通车,现在好走多了,进货外运方便又快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芦塘村的柿饼加工场有10多家,由于柿饼口感好、质量高,不少外地客商慕名前来订购。特别是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除了实体店销售,如今芦塘柿饼也搭上了“电商快车”,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模式,大量柿饼远销外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柯晓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刘文钊
新闻推荐
门下弟子1984年参加“汕头鮀岛之夏音乐会”演出郑洽●郑淑芳秋窗对月抚瑶琴,落落奏清音。勾挑放合轻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