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工艺美术大师林松波16岁学艺,奔走一线40余年 金漆为笔绘人生 不忘传承守匠心

南方日报 2019-11-14 06:40

认真创作中的林松波。

未完成的金漆画作品《故人西辞黄鹤楼》(局部)。

一盏落地台灯、一盏放大镜灯、两把长椅、数十种金漆颜料和工具,构成了林松波的工作室一景。吃完晚饭,林松波踱步至工作室,走到他那幅还未完成的金漆墙饰作品《故人西辞黄鹤楼》前。从数十种工具中,林松波挑了一支铁笔,对一棵已现雏形的树木进行小心勾勒、完善细节,树干的线条立刻变得生动起来。

这是林松波的日常生活。现年58岁的他,是潮阳金漆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汕头工艺美术大师,至今仍奔走在传统漆画工艺行业一线。

从改革开放前潮阳海门的一名民间画匠,成长为如今省市行业内公认的工艺美术大师,林松波说:“40多年过去了,我对事业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金漆画传统工艺的传承之心始终不变,我将不忘初心,让潮汕金漆画这一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张伟炜通讯员林银燕

被金漆画的“神奇”所吸引

“对金漆画的理解,实际上可以"顾名思义",即拆分为"金""漆""画"三个概念来认识。金,即黄金装饰工艺;漆,指的是漆器和漆艺;画,指工艺绘画,有别于油画和水彩,与国画中的人文画也有所不同。”采访还未开始,林松波就迫不及待向笔者介绍金漆画,眼神里饱含兴奋。

原来,金漆画是用金、银粉在推光的漆板面上作画,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存在,初时比较简单,只是在黑漆上勾金。到了明朝,漆画工艺已经成熟。清朝时,金漆画与金漆木雕被广泛应用于寺庙、祠堂、私人府邸等建筑及家具、拜神日用品的装饰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回忆起初次接触金漆画技艺的情景,他说,少时看见师傅拿着刷和笔在木板上绘画,再用金漆一涂、铁笔一勾勒,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像就呈现在眼前,觉得非常神奇。

其实,在接触到这种“神奇”之前,林松波早已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时常在放学后跑到镇上的贝雕工艺厂里观赏贝雕制作技艺,课余时间也常练习画画,临摹连环画里的漫画人物。不久,他画的山水鸟兽也似模似样。其间,他还通过参加潮阳文化馆举办的美术培训班,专门学习素描基本功和造型艺术,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获得极大提升,为后来学习金漆画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从16岁读初中开始,林松波师从王学易老先生学习金漆画描绘技术。拜师学艺早期,他主要学习如何描绘山水、动物等基础图像;到了后期,经常在放学后跟随师傅到各地干活,积累了不少经验。

“师从王学易老先生,我得到了"铁笔画"真传。他也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让我从学艺中懂得了许多做人道理。”林松波感慨道。

多幅金漆画获文博会大奖

用金漆作画不比在纸上,需要多道工序。林松波告诉笔者,金漆的工艺比较繁复,包括起稿、上漆、洒金、晕金、描金、罩漆,使用铁线描是潮汕金漆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大面积的平涂后,用铁笔在金漆上刻画出一条条线,显露出漆黑的底色。此外,“罩漆”工序所用的明熟漆能使金漆画耐酸耐碱耐磨擦,能够经历上百年岁月的洗礼。

“每一条线须事先想好才落笔画出,且要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勾线过程中需要安静的环境以及强大的耐力、专注力。”也正因为如此,多年来林松波已习惯在晚上进行创作。

在他看来,金漆画并非只是单纯一涂一画就可完成,还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古代历史文学修养一定要过关,不然做出来的东西就少了一种内在的韵味。

历史题材是林松波感兴趣的选项。历时3个多月创作、通过一个侧面反映大唐盛世图景的金漆画作品《大唐盛事》,就是源自他对唐朝历史的偏爱与烂熟。

林松波介绍说,《大唐盛事》描绘的是唐代一项特别的娱乐运动——马球,这项骑在马上持棍打球的游戏早在汉朝已经出现,在唐朝初年传入长安后,即为皇家和贵族们所喜好,到唐玄宗时,马球运动风气大盛。

“其实,以马球入画古已有之,唐代章怀太子墓墓碑上有《马球图》,故宫收藏的唐代菱花镜背面也有一幅《马球图》,明代有《宋人击球图》。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还将《唐代马球图》艺术挂毯送给国际奥委会。这些都是我创作《大唐盛事》学习和借鉴最好的教材。”林松波说。

雕梁画栋、骏马飞奔、球仗碰撞、武将侍立、将军捋须、乐师奏鸣……笔者看到,《大唐盛事》中共有人物36人,形态各异,有老有小,身份不同,主次分明。

林松波用“汗流浃背”“废寝忘食”概括形容创作这幅作品的过程。“从构思、绘制草图、搬上漆板,再一笔一划地勾勒、晕染,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唐盛事》这幅作品于2013参加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随后的几年内,林松波多幅金漆画斩获文博会大奖,并以弘扬潮阳传统艺术为己任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为社会各界了解非遗文化魅力打开了一扇窗户。

开班收徒寄望“接棒者”

虽然潮汕金漆画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不过,林松波坦言,多年前他就发现,随着现代文明的变迁、现代化工业的冲击和观念的变化,“我焦虑地感到,传统正离我们而去,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正在慢慢消失,民间传统工艺被忽略已久,日渐式微。”

原来,随着现代产业的冲击,传统工艺已经渐渐“站不住脚”:由于金漆画制作工艺费时费力,成本非常高,市场需求又十分有限,这门传统工艺日益萎缩,缺乏经济效益。

“如今,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技艺,金漆画正面临失传之危。”言罢,林松波的眉头紧锁,神情焦虑。于他而言,作为一名工匠,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坚持。

每次说到这个话题,林松波的思绪总会回到首次做学徒工领到4元工资的那一天。“我高兴了很久,用自身劳动换来的"第一桶金"买了许多连环画和工具犒劳自己,并暗自立誓要更加努力,让金漆画这门手艺让更多人认可和接受。”林松波说。

这份初心,他始终没有忘记。为使金漆画这一文化瑰宝后继有人,林松波开班收徒,寄望“接棒者”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在他看来,民间传统工艺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老一代工匠更要主动担当起传承的重任,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一代工匠一定能够将传统工艺发扬光大,不断传承下去。同时,林松波正致力于将金漆画融入现代家居装饰,为传统金漆画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记者手记

一名特殊的学徒

在林松波的学徒中,有一位特殊的弟子——他的儿子林成方。

今年32岁的林成方,曾就读于河北大学生物技术系。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的“理科男”,拥有非常扎实的素描、彩绘等美术基础。林成方告诉记者,他从小跟随父亲到各地去漆画,耳濡目染之下,自己也对绘画的兴趣渐浓,最初以临摹为主,渐渐掌握绘画的基本功。

林松波也想过,如果能够培养一个美术生那该多好。无奈的是,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他还要供其他3个子女读大学,家庭经济无法承担美术生的学费。少年时的林成方很懂事,他利用寒暑假苦练美术,遇到不懂的就问父亲,还跟着父亲外出务工,逐渐被金漆画工艺的魅力所折服。

平时创作间隙,他也时常敦促儿子多到各地博物馆走走,认真观摩其他金漆画大师的作品,取长补短。在他的指导下,林成方的技艺突飞猛进。

不过,林松波对儿子有着更高的要求:“还不够火候,还需要历练5年才能独当一面”。实际上,这也是他对金漆画传承的深厚寄望。

新闻推荐

汕头辖区首笔“粤商通”APP企业预约开户 银政信息E路通顺利落地

10月31日,广东省银政信息E路通系统显示建行汕头协华支行存在客户预约开户信息一笔,银行网点客户经理即刻与客户联系,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