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工细胞权威专家、汕头籍杰出科学家张明瑞教授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深情祝福家乡 预祝亚青会成功举办
“70年前,我只是一个16岁男孩,但永远不会忘记,那时外国人不仅看不起中国,还常常欺负中国。70年后,中国已成为富强的国家,我们都为中国感到骄傲。”日前,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侨学界举行的庆祝新中国70华诞的文艺晚会暨华裔之光颁奖典礼上,一位获奖老人如此动情地说道。这位慈祥和蔼、满头银丝的老人,就是86岁高龄的世界人工细胞领域权威专家、汕头人张明瑞教授。张明瑞教授学术成果丰硕,对人类健康事业贡献突出,现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生理学、 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教授,同时是加拿大皇家医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
“祝家乡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预祝亚青会在汕头成功举办!”前不久,86岁高龄的世界人工细胞领域权威专家、汕头人张明瑞教授应邀莅汕出席亚洲科学夏令营有关活动。期间,张明瑞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本报独家专访,畅叙乡情乡谊,深情祝福家乡,并表示即将在国内选址设立输血研究中心、造福祖国人民。
远涉重洋求学 研究成果震惊世界
在汕头大学校园内,沐浴在午后阳光中,张明瑞教授伉俪面带微笑,亲切地与本报记者促膝交谈。早年在汕头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忆,如泉水般奔涌而出。
1933年,张明瑞出生在汕头一个崇文重商的家庭。
“我出生的地方在共和路,上的小学就在共和市场后面的一条小巷子里,但我不确定它是否还存在。每个周末全家一起去中山公园是我儿时最快乐的事情。”张明瑞回忆道。
家人对张明瑞的成长影响巨大。他的祖父曾经漂洋过海到西方学习,回国后做抽纱生意,并创业成功。“我从祖父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志者事竟成。他还教我,中国人应该自强,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外国人我们能做什么。”
张明瑞的外公是一名医生,平日在汕头市区行医,一到周末,他就骑着自行车到近郊的村子里,为贫困患者免费治疗。张明瑞至今还记得,外公忙了一天骑着自行车回来的时候,一脸疲惫却又很愉快的样子。
当医生治病救人,渐渐成了少年张明瑞心中最大的愿望。13岁时,张明瑞只身去香港读中学;22岁满怀梦想和激情,远渡重洋来到著名学府、号称加拿大哈佛的世界顶尖医科大学之一的麦吉尔大学医学系攻读。
1956年,年仅23岁的张明瑞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血红细胞,1961年获医学博士头衔;1964年成为生理学博士,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张明瑞关于人工细胞的研究论文在世界顶尖学术刊物《Science》杂志发表,震惊了世界医学界,在世界人工细胞领域声名鹊起。
情系桑梓乡邦 矢志报国造福同胞
“永远不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永远感念家乡,感念亲人。”张明瑞一直念念不忘。虽然在加拿大求学、工作生活多年,张明瑞仍可熟练地说潮汕话、粤语和普通话。
“我很高兴自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汕头人,只要家乡有需要,我非常愿意为汕头竭尽全力,作出我的贡献。”当年,张明瑞主动给汕头大学写信,询问有没有可以帮忙的地方。“他们邀请我回来演讲,并聘请我为两年期的客座教授。”
2013年10月,已经80岁高龄的张明瑞教授首次回到阔别67年的家乡汕头,对汕头大学医学院进行学术访问,并为该院师生做了精彩的医学前沿学术讲座。
据张明瑞教授介绍,多年来,他一直多次往返于加拿大和中国,与中国科学界联系密切。他曾受中科院之邀,回国当了两个月的访问教授,先后被南开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等聘为荣誉教授,多次应邀在一些医学和科学会议上作演讲。国内多所大学和科学院纷纷往他的实验室输送毕业生和访问科学家。
张明瑞教授的研究成果也让中国患者受益。国内一个医药企业根据他发表的技术,成功开发了一套炭类填充人工细胞过滤治疗药物中毒系统,救治了不少中国病人。
据张明瑞教授介绍,来汕出席第13届亚洲科学夏令营之前,作为此次中国之行的另一项重要任务,他已到访过北京,下来还将前往广州、深圳、珠海等地考察,为他与合作伙伴将在内地设立的输血研究中心挑选合适的城市落户。
“我今年86岁了,有生之年,我将竭尽所能报效祖国,为中国内地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医学人才,让他们学成之后留在中国为同胞们服务,让更多中国患者得到更好的医治。”张明瑞教授饱含深情。
良好家风熏陶 书香盈屋人才辈出
家乡、家庭深深地影响了张明瑞的人生、事业。父辈皆师出名校,父亲张似源毕业于厦门大学,学成回汕继承家业,叔叔则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成为一位教授。
“祖父、父亲常说,你们读书能读多高,家里就供你们读多高。你们要是不好好读书,就别指望家里给你们一分钱。”张瑞明对祖辈父辈的教诲记忆犹新。
张瑞明兄弟两人,还有两个妹妹。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张瑞明到加拿大求学,三个弟妹则都到美国留学,并学有所成,弟弟成为建筑工程师。张瑞明育有两子两女,大儿子成为医生,小儿子是航天工程师,大女儿是拥有学士学位的物理治疗师,小女儿读了博士,现在是教育专业副教授。
采访过程中,张明瑞伉俪不时深情对望,互相核对补充有关信息。张夫人是广府人,言谈中,张教授对“贤内助”充满欣赏、感激之情:“在学业方面,太太其实非常聪明、优秀,早年为了让我专心从事研究,她不惜辞掉在医院的管理岗位,放弃护理专业,回家当全职太太,悉心照料家庭和四个孩子,直到孩子长大成人;同时,长期以来,她还是我工作上的得力助手。”据张教授介绍,他是世界性学术刊物《人造细胞、纳米医学和生物技术》的主编,太太是他的主编助理。8年前,杂志每年收到800篇投稿,而今年是2400篇。在网络尚未普及之前,投稿的录入、与作者往来书信的邮寄等杂务,基本都是太太在负责处理,而这些都是义务的、公益的。
虽然年事渐高,但张明瑞教授仿似不觉“老之已至”,丝毫没有退休的念头,继续从事他热爱一生的科研教学工作。今年1月份,随着第七篇论文正式发表,张教授和几位来自各国的助手共同研发的第三代人造血液宣布获得成功。
和张明瑞教授一样,他的夫人今年88岁了,还坚持到当地一所医院当义工。“她护理的病人中,还有比她年轻得多的呢!”张教授打趣道。
时隔六年再次回到家乡,虽然工作日程安排太满来不及很好地参观,但张明瑞仍能感受到汕头和汕头大学的发展变化,“发展很快,变化很大!” 张明瑞深感欣喜欣慰。当记者请张明瑞教授为家乡题写几句话时,他欣然提笔写就:“Best wishes for a successful 3rd Asian Youth Games in Shantou.(衷心祝愿第三届亚青会在汕头成功举办!)”
本报记者 蔡毓生 实习生 马镭烊 文/摄
新闻推荐
26周早产三胞胎危殆 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治疗平安出院
出院时,三个“萌宝”由几百克长到两公斤多了。南方农村报记者方壮玮通讯员章妮纯“非常感谢汕大一附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