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平路“荫松别墅”: 小公园内的“大家族”
小公园一对“姐妹骑楼”
汕头市区西南角,存在着中国罕见的放射状骑楼街区。在放射状路网的圆心,原有一座绿岛式的小园林,称为“小公园”,这个名字也成为这片街区约定俗成的代称。
小公园街区开发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海外华侨返乡投资热情高涨的时期。越南侨商杜氏家族,出于“落叶归根”的心理,以及对都市文明、治安保障的认可,选择在最繁华的小公园街区,购地修建两座骑楼,作为私宅。
杜氏家族在小公园的“姐妹骑楼”,一座位于五福路56、58、60号(现门牌),一座位于国平路37号(现门牌)。
五福路杜氏骑楼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三层、三开间、四进,连到信荣后巷1号。骑楼二三楼的每一开间,各凹入约1.2米,一共形成六个小阳台。正中的小阳台开两门一窗,左右的小阳台开一门两窗,门楣和窗楣装饰巴洛克风格的涡旋与镜面纹饰。这种全阳台式外立面颇有外廊式建筑的视觉效果,在五福路来说,是独一无二的风景。
国平路杜氏骑楼落成时间比五福路骑楼晚一些,建于1929年。这是一座体量巨大的建筑,从国平路横跨至老潮兴街,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前后共六进。临国平路的前三进是骑楼,临老潮兴街的后三进是叠楼,在叠楼北侧原本还有一座书斋式楼房(即“飘香小食店”后方,现已坍塌)。
建筑正门原有一块匾额“荫松别墅”。杜氏先祖杜寿泰别号“松南”,后辈为纪念他的创业功绩与福荫子孙,便以“荫松”命名。书斋楼则取“松南”的第二个字,名为“南庐”。
荫松别墅的骑楼是小公园街区最常见的仿巴洛克骑楼,共三层、三开间,檐部出挑,预制栏杆围成女儿墙。据杜氏后人介绍,女儿墙的正中原是一座立柱式匾额山花。山花两面浮雕传统祥瑞图案,背面有篆书题写“福星高照”,犹如中式照壁。现存山花为政府修复工程所作的风貌仿造装饰。
骑楼一层是三门四柱的爱奥尼式柱廊,对应贯穿二、三层立面的方形多立克式壁柱。二、三层的正中开间是内凹阳台,开两门一窗;阳台立面顶部作圆拱,拱肩装饰传统题材的灰塑,拱形横披镶嵌彩色玻璃。左右两侧开间各有两扇木质百叶窗,窗框以线条装饰环绕;二层窗楣正中是现代艺术风格的心形装饰。修复前的百叶窗,窗页涂漆“南洋蓝”,具有浓郁的越南法式风情。
荫松别墅的叠楼有四层,采用中式坡屋顶。临老潮兴街的二、三层立面正中各开一扇大八角窗,内部由木雕玻璃扇门隔断,富丽堂皇。四层是“祖公厅”,供奉历代祖先。叠楼部分蕴含了显著的中式韵味。
骑楼与叠楼之间的四方天井贯通至天面。天面的井壁四边,围作四个半圆形莲池,池中养鱼,四面池壁分别镌刻: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涂城人在越柬留下地名
荫松别墅的业主——杜氏家族来自澄海塗城(今汕头市澄海区莲上镇涂城村)。
杜姓是澄海南洋(旧地理概念,今澄海区莲上镇与莲下镇一带)的大族盛姓。北宋末年,福建莆田的杜十郎(北宋名臣杜衍的第五世裔孙)来此立乡创居,分上、中、下三社。涂城原称上社“杜厝”。明隆庆五年(1571),村民朱良宝聚众起义,反抗官府,以“塗”(通“涂”,土的意思)筑城,改称“塗城(涂城)”。
旧时,塗城的沙田一年仅能种一造,如遇灾年,村民逃荒到海外谋生,逐渐形成侨乡。据涂城村干部介绍,涂城本地人口约1.6万人,海外人口约3000人,约为本地人口的18%。泰国、越南、柬埔寨、新加坡、香港是主要的移居地。
杜有芳是在越南西贡出生的“涂城三代”混血儿,后来加入法国籍。他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在越南南方任职高级官员,并被法国殖民当局任命为南圻总督。
杜有芳在任期间积极维护当地潮人的合法权益。涂城人在西贡堤岸开设的杜顺记等商行,在有芳的支持下,正当经营,业务不断发展。为纪念杜有芳,华侨把堤岸最繁华的街道、也是杜有芳宅邸的所在地,命名为“总督芳街”,这个路名一直保留到1955年。
班迭密县是十九世纪湄公河上的繁华港口,华人俗称“金船”。许多杜氏宗人聚集在这里经营小货船生意。他们将有芳的法文签名肖像挂在船舱内,盘查的警、税人员便不敢为难。杜氏船主们取得经营的便利,班迭密港也获得“杜厝港”的别称。
荫松别墅杜氏家族的先祖杜寿泰在十九世纪后期赴越南。其时,“总督芳”在越南南部当政、杜氏宗人抱团发展,并将他们的事业扩展到越南中部。
杜寿泰,族名国第,别号松南。据杜氏后人介绍,杜寿泰先为雇工,后来自主创业。杜氏家族企业在中部的新州(现归仁)和岘港经营百货、锡箔等行业,有行铺,商号“泰兴行”在越南的老一辈潮侨中颇有名气。
荫松别墅的潮人大家庭生活
“泰兴行”家族企业苦心经营,男丁在越南发展事业,女眷在家乡操持家族事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小公园街区的两座别墅建成之后,在涂城的家族成员都迁居汕头。
荫松别墅生活着五、六十人。早在民国时期,别墅内已经使用电灯、电话、自来水。在现代化的生活背景下,这个大家庭仍然保留着许多潮汕传统习俗。
杜洁惠女士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是杜寿泰的第五代后人,从小与祖母居住在荫松别墅,临国平路二楼左边两扇窗户后面就是她的闺房。她对祖母辈在“祖公厅”组织各种民俗活动的场面记忆犹新。家人从天台采摘吉祥植物——石榴,现摘现用,民俗用品讲究而精美。家中长辈过生日的时候,小辈们捧着红鸡蛋与寿面,排队到房中拜贺。
在孩子们眼中,荫松别墅是一个自成天地的乐园,可以在别墅里进行各种游戏。他们最喜欢的是元宵夜,提着花灯,在骑楼与叠楼、四层楼之间来回游灯,跑上跑下一点儿不累。这些花灯全部由家人自制,每一把灯上都有题诗作画,犹如一家人之间的“赛灯”,赛的是才情与品位。
孩子们有时候也到外面去玩,比如到隔壁的“丰棉大楼”去“跳布”(像跳马一样跳过货物布堆),在中山纪念亭的围栏石柱上走“平衡木”,这是属于“小公园儿童”的集体记忆。
杜氏家族十分重视对后代的培养教育。从杜寿泰的第三代算起,家族成员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人才辈出,不乏名家。杜女士从小就接受古典文化熏陶。祖母将别墅装饰中的古代人物故事一一讲给她听,又教她背诵古诗,鼓励她与父亲、姑姑进行“古诗竞赛”。儿童杜女士“击败”了两位长辈,一家人都乐了。
荫松别墅确实与教育有缘。汕头解放后,全市掀起以政治启蒙和识字为中心的首次扫盲高潮。杜氏家族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提供荫松别墅一楼支援扫盲夜校办学。有一定数量的文盲妇女在这里完成了扫盲教育,走出家门,参加工作,为建设新中国出力。
这一段有知识含量的“荫松旧事”,正好化作这个书香门第大家族的美谈。
新闻推荐
玩具产业“半壁江山”澄海凭借底蕴深厚的潮汕传统工艺基础,汇聚侨资侨力、民资民力,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从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