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生机勃发
南澳黄花山(本报记者方淦明 摄)
丰收的季节(本报记者方淦明 摄)
澄海前美村葡萄丰收。(本报记者李俊伟 摄)
达濠古城(本报记者方淦明 摄)
潮阳丝苗米产业园水稻耕作实现机械化(本报记者刘文钊 摄)
潮阳英歌舞“舞”出乡村文明新风(本报记者刘文钊 摄)
潮南美西村(本报记者陈史 摄)
利用大型机械在练江支流上清淤(本报记者陈史 摄)
牛田洋美景(本报记者柯晓 摄)
金平沟南许地(本报记者方淦明 摄)
潮南大宅村龙舟赛。(大宅村提供)
汕头之美,美在乡村。汕头市是一个带有大片农村的经济特区,底子薄、文明环保意识差、思想较为落后等曾经是不少乡村的通病,导致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吹进了汕头经济特区的农村大地。站在新的起点,汕头市规划先行,借势发力,美环境、补短板、兴产业、树文明,为农村注入生机和活力,一个个千姿百态的美丽乡村浮出水面,农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沟南社区古木参天、湖水如镜,古祠民宅众多,赛龙舟盛行,文化底蕴丰厚;岗背社区雨污分流全覆盖,田地建起小木屋,机耕路化身文化休闲长廊,独具“耕读乡风,生态仁里”韵味;桥陈村建设红色长廊、湿地公园、民宿、休闲广场等,化身为湿地生态型、农业观光型的网红美丽乡村.....近年来,汕头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不断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涌现了一大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到2022年,全市872个村(涉农社区)将建成美丽宜居村。
路通财通。近年来,汕头市将“四好农村路”建设列为市重点交通民生实事,多措并举提速“四好农村路”建设,一条条“四好农村路”延伸到各地乡村,缩短了城乡距离,群众出行更方便了,乡村振兴之路越拓越宽。
生活无序排放是困扰农村环境多年的顽疾。对此,汕头市对症下药,狠下功夫治理污水,并因地制宜,探索治水的好做法、好经验。目前,全市1157个自然村已有991个自然村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处理率达到85.6%,196个自然村完成雨污分流;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全市受益农村人口达342万人。加快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和终端处理设施。练江整治10个污水处理厂和730公里截污管道总投资127亿元,今年10月份将全面建成开始运营;澄海、潮阳、潮南3个区投入43.6亿元整区推进污水收集处理项目正加紧建设。
人心齐,泰山移。汕头市大力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汇聚民资民力和侨资侨力,多方参与、合力助推乡村振兴。全市已有1400多家企业,以“一企帮多村”、“一企帮一村”、“多企帮一村”的形式,全覆盖结对帮扶872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全市37个省定贫困村帮扶单位自筹和社会捐资7000多万元;仅潮阳、潮南两区在外乡贤就累计捐资20多亿元,投入脱贫攻坚、环境整治和公共设施建设。
乡村颜值高了,筋骨更强壮了,产业也焕发出勃勃生机。汕头市把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带动全市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扩大现代农业版图,激发乡村活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澄海蔬菜产业园、潮阳丝苗米产业园、潮南生猪产业园已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汕头市还规划2018-2020年建设1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潮阳区丝苗米产业园,从农机耕作播种,到无人机施肥,再到烘干机加工……水稻“耕、种、治、收”全程实现机械化。今年,汕头市首批建设27个“一村一品”专业村,至2021年,全市计划建设100个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和10个以上“一镇一业”专业镇。
江绿了,家美了,文明之风也吹入农村。每逢春节等传统节日,各地农村好戏接连登场,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到处欢歌笑语,呈现一派人心思进、欣欣向荣的好景象。本报记者 刘文钊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窦延文)昨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8月份74个街道PM2.5浓度排名通报。8月份,南澳街道空气质量最优,PM2.5浓度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