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以更宽视野更高层次谋划工业与信息化未来 “三重路径”聚力工业经济高质发展

南方日报 2019-09-26 07:08

汕头工业成为支撑汕头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受访者供图

汕头产业园区发展日新月异。受访者供图

生物医药行业是汕头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受访者供图

全国第一台医用超声波诊断仪由汕头生产制造。受访者供图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伴随着新中国的不断发展强大,汕头工业一路栉风沐雨、拼搏奋进,与新中国建设同心同向,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和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纪录和金字招牌,成为支撑汕头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汕头市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转型步履铿锵,向高质量发展坚定迈进。2018年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0.85亿元提到4520.49亿元,比1949年增加6035.7倍,年均增长13.4%。201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5%,对GDP增长贡献率56.8%,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

如今,经历百废待兴、负重前行、转型发展,汕头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举办亚青会等为汕头工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但也面临着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产业层次亟待提升等严峻挑战。

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新挑战。

汕头自觉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层次来谋划汕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未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市工信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点在抓项目、建平台、强产业上狠下功夫,以工业互联网和工业设计为翅膀,着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再上新台阶,为促进汕头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和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而努力奋斗。

●南方日报记者余丹通讯员市工信宣

抓项目

建链补链强链夯实发展后劲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目前,汕头已形成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工艺玩具、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拥有一批在国内细分行业中优势突出的龙头企业。

近年来,随着汕头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传统产品加快更新换代,质量档次不断提高,全市有效期内省名牌产品达112个,在全省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内衣家居服产量约占全国45%、工艺玩具产量约占全国18%。

汕头具备扎实工业基础优势,但部分产业还存在链条不完整、创新能力不强、集聚集约不高等短板。如何破题?市工信局表示,首要以建链、补链、强链为重点,突出抓好高质量投资和产业链招商。

例如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海上风电智能制造项目,2017年底落户濠江广澳物流园区,依托粤东海域丰富的风能资源和汕头大学在风电领域前沿技术研究的优势,打造集技术、制造、实验、培训、运维为一体的综合型海上风电产业基地。

围绕完善风电产业链的配套需求,有关部门目前正积极对接联络,上海电气风电集团牵头引进远东集团、振华重工等国内20多家上下游企业成立海上风电产业联盟,探索全方位合作模式,加快推进全产业链风电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今年8月,国内单机功率最大的海上风电整机在汕头下线,上海电气汕头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同步建设,鲁能集团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逐步推进……这是全产业链模式带来的“蝴蝶效应”,也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市工信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完善重点工业、技改投资项目台账,强化市区两级挂钩联系,加强跟踪服务,加快项目建设。对已有的重大项目要加快推进,同时谋划争取对接省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带动形成高水平产业集群。

随着亚青会主场馆加快建设,汕头“亚青时间”开始进入倒计时,市工信局紧抓机遇,积极走访信息龙头企业谋求合作,为后亚青时代汕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赢得先机,催生新动能;依托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和产业优势,规划建设化工产业园区,争取高端绿色精细化工产业项目布局汕头,发展高端石化产业;整合现有装备制造资源发展高端装备产业,利用丰富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生物产业。

建平台

为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打开“汕头工信”微信公众号,除了可以查询日常工作动态、通知公告等信息外,还可以通过“惠企政策”栏目,了解到汕头目前最新的政策动向和内容。“我们不止收录与工信系统相关的政策信息。只要与企业息息相关的,我们都会收录并实时更新。”市工信局工作人员称,该模块内容针对当前大家常用手机查看资讯的习惯,解决过去政策信息只能单向从政府网站获取,从而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小小的细节,折射出市工信局“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微信公众号只是该局打造的一个信息平台,此外该局正积极构筑载体平台,为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针对汕头市人多地少、企业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的现状,市工信局编制工业园区专项规划,构建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特色园区,实现集约化发展。加快推进园区二次开发,推广“以租代供”和工业地产,出台实施标准厂房建设和使用促进办法,支持高标准通用厂房,着力解决发展空间制约问题。

利用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园区也是近几年汕头的新尝试,汕头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市工信局提出以工业互联网和工业设计为翅膀,推动工业腾飞和高质量发展。汕头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城相继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工业设计氛围。

越来越多的企业、项目、人才被引进,汕头以及本地企业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吸纳新思路、新理念。2016年和2018年汕头举办了两届工业设计大赛,对接国际化高端化设计理念,聚集培育工业设计人才,吸引不少工业设计企业在汕头落地生根。日前,粤东工业设计大讲堂暨“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双周展开幕式在汕头工业设计中心举办,有力地促进湾区创新资源与粤东地区交流对接。

此外,市工信局还聘请专业团队开展工业设计调研,有针对性制定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协调企业建立综合服务性园区,打造链条式服务;推进汕头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工业设计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以此提高企业自身服务能力;加快建设粤东首个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和公共技术研发,打造开放性、互动型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并带动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汕头积极抢占先机。市工信局表示,将加快近期落地的华为汕头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跟进服务中国移动AI研究院、中国联通汕头研发中心落地建设,建设数字经济“双创”平台,谋划打造5G+工业互联网园区,借助“智慧亚青”加快5G网络建设。

强产业

以创新引领解决发展内生动力问题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向高端转型升级是支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汕头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发展新动能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以创新引领来解决发展内生动力问题。”市工信局负责人称,要加快推进应用工业互联网、工业设计提升传统产业能级,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大数据发展,推进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4K电视试点示范城市、大数据创业创新孵化园建设。

该负责人还表示,目前该局已重点布局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具有发展基础的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纺织服装、塑料化工、工艺玩具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

去年以来,结合落实省“实体经济十条”,汕头市提出实施“政产研·智助强企”工程,首批选择轻工装备产业,遴选出超声显示器公司等20家首批接受诊断服务企业。工业和信息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作为该工程的实施单位,免费为企业把脉问诊,通过深度调研走访,为企业提供质量可靠性整体解决方案,帮助汕头市轻工装备企业“强身健体”。

目前“政产研·智助强企”工程首批企业走访完毕,专家团队也将为政府提供行业共性问题改进建议报告,推动汕头制造业转型升级。市工信局表示,接下来将在玩具、服装等行业继续实施“政产研·智助强企”工程。同时实施精准性产业政策,加大力度培育骨干企业、扶持高成长企业,力争用3至5年时间,推动重点培育企业实现规模与效益倍增,带动形成一批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和超百亿元的重点企业。

同时,市工信局将加快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今年以来,汕头市加大工业污染整治力度,全力整治“散乱污”基础清单4387家,以及通过建立平台滚动排查新发现“散乱污”场所1219家,正按省规定落实整改并确保年底前完成。该局还将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促进工业能效提升;启动绿色制造试点,推进清洁生产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示范标杆,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工业发展牵动着城市的经济命脉。市工信局表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以“为企业服务解难题”为抓手,切实解决企业反映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继续以敢闯敢拼、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凝心聚力谱写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新篇章。

延伸

汕头民营经济

“挑大梁”

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七成

汕头是我国民营经济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市民营经济贡献了7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8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额、97%以上的商标品牌、98%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99%的经济单位数量,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促进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71.4%,高于全省17.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0%,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2.8%,成为汕头经济发展的基础、优势和亮点。

随着汕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两化融合进程,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2017、2018连续两年制造业发展获省级评估“优秀等级”;2018年,汕头获批筹建粤东首个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与服务研究院等平台先后挂牌启用。粤东大数据中心揭牌运作,连续六届入选“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以全国第38名入选“2018中国互联网+总指数城市100强”。成立市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和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2家、省级60家、市级163家,数量均在粤东粤西粤北名列前茅。

纵深

四大阶段展现汕头

工业70载历史变迁

70年前的汕头,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过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汕头工业破浪前行,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跨越,为汕头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恢复起步阶段(1949—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汕头工业仅用三年时间就恢复了生产,工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诞生了我国第一张黑白印相纸。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私营厂家改造成全民或集体企业,手工业者组成集体厂社,地方国营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工业企业数从1949年的3家大幅增加到1957年的599家,逐步形成计划经济的工业管理体制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95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阶段年均增长8.6%。

调整动荡阶段(1958—1978年)

受大跃进、战备转移、文化大革命等影响,汕头工业遭受很大损失。但因前期打下的良好基础,特别是1963年后,汕头市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先后形成超声、电子、机械等较为先进行业和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研制出我国第一部TS-1型医用超声波诊断仪、第一台80通道超声波无损探伤仪。1978年,工业总产值9.97亿元,比1957年增长3.98倍,年均增长6.8%。

快速发展阶段(1978—2002)

改革开放之初,汕头大量工业项目向国内“三线”地区转移,工业发展出现弱化。1981年,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工业发展模式逐步由计划经济向自下而上、出口导向、外向带动型转变,带动工业飞速发展,1991年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空前的40.5%,1984-1998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8%。到后期,随着政策优惠空间逐渐缩小,区域竞争不断加大,加上1999-2001年的整治,在此背景下,2000和2001年工业增加值分别负增长1.8%和3.8%。

转型升级阶段(2003—目前)

从2003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工业呈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起我市民营企业加快进军资本市场步伐,迅速壮大规模,民营工业逐步成为汕头工业发展的主力军。2003-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4%。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经济进入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汕头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2012-2018年,工业投资累计4748亿元,年均增长25.9%;工业技改投资累计1896亿元,年均增长4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高于全省年均增速3.4个百分点。

新闻推荐

汕头经济特区城市绿化条例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关于《汕头经济特区城市绿化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为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提高立法工作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