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的中秋夜
中秋烧塔
潮汕中秋习俗除了一些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外,还有一些本土特色的习俗,探究其形成,其中不乏激情澎湃的家国情怀
■ 墨 沫
中秋节,又称八月节、团圆节。这一天,人们祈盼月圆人也圆。潮汕中秋习俗,除了一些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外,还有一些本土特色的习俗,探究这些习俗的形成,其中不乏激情澎湃的家国情怀。
俗话说:“男不圆月,女不祭灶。”拜月在潮汕是妇女和孩童的事。潮人拜月叫拜月娘,因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叫月娘。妇女拜月有一个重要心愿是求得一个好夫婿。潮汕有民谣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潮汕是侨乡,以前不少妇人丈夫远涉重洋谋生,于是托月寄意,更为情切。有首民谣这样道来:“八月十五中秋夜,夜昏月朗天又晴。思君想君来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听得寒蛩啼叫声,凄凄惨惨得人惊,不知我君在何处,欲托明月传心声。”就在女人拜月娘之时,男人则与长辈或三五知己相约庭院,天高气清,明月流光,炉中炭火正旺,杯中茶味正浓,风中饼香正密,眼中情谊正厚,夜中欢声正酣。一壶好茶一壶月,惬意如斯。
在潮汕,农历八月是许多蔬果成熟收获的季节。中秋时节,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一齐登场。中秋节,人们就将这些当令果蔬和自制的酥饺、地豆方、油粿奉献给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居民在阳台天台或自家庭院进行,乡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红烛高燃,香烟缭绕。假如碰到“云盖中秋月”,便等有点月光才祭拜,总盼望月娘能给光彩。在农村,妇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展现她们的心灵手巧,如用糯米饭、米粉条砌塔山,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等等。今人拜月,市上物品甚多,多图方便买现成的,究竟不若从前用心工巧。正在上学的小孩喜欢在供桌上放新文具,祈盼月娘保佑其读书聪明,成绩优秀。“一拜平安顺,二拜赐郎君,三拜会勤奋……”月娘拜了,心愿达成还会远吗?
中秋佳节,与家人团聚,一起赏月品茗,再切上一两块朥饼,享受那唇齿留香的潮味,这就是合家团圆的味道。“朥饼”也称“潮式月饼”,是中秋佳节备受潮汕人喜爱的传统糕点,以其香甜、脆软、肥而不腻驰名海内外。史载,1949年中秋,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上海品尝潮汕朥饼后,赞不绝口,特书“茶食泰斗”四字回赠。1982年梅兰芳之子京剧名家梅葆玖在北京品尝了潮汕朥饼后,交口称赞,并依其父亲所题的四字再次回赠,成为饮食界一段美谈。
潮汕中秋节供品中必有芋头,民间有剥芋食芋的习俗。清顺治《潮汕府志》云:“中秋玩月,剥芋食,谓之"剥鬼皮"。”清嘉庆《澄海县志》说:“(中秋)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剥鬼皮"。”中秋之夜用芋头拜月娘的习俗据说有一番不凡的来历。芋头的“芋”字与潮汕话“胡”字谐音,相传,元兵攻进潮汕后,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还规定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随意上哪家睡觉,尤其是新娶媳妇的初夜要跟元兵睡觉。百姓忍无可忍,便利用中秋夜拜月娘的机会,在月饼下垫一“杀”字纸条,并放一盘芋头祭拜,用芋头作暗语,相约请元兵吃饼时齐动手起义。结果中秋之夜起义如期成功。后来,潮人便世代保留中秋拜芋、食芋之俗。
中秋夜烧瓦窑(即“烧蚁窑”)是潮汕的又一习俗。烧瓦窑有两层意思:一是纪念当年潮汕人民燃放烟火约好杀元兵的信号;二是因潮音瓦与“蚁”同音,烧瓦塔即烧“蚁”塔,把蚁烧死。传说中秋烧塔会把各家各户的蚂蚁烧灭,来年不再有蚂蚁或减少蚂蚁危害。烧瓦塔时,向瓦塔撒点硫磺粉,火焰变成淡蓝色,特别好看,或用喷农药的喷雾器抽些油向瓦塔喷去,增强火焰。等烧到瓦片变红,草、油和硫磺粉也差不多烧完时,各家各户都会拿一把盐,朝着瓦塔撒去,发出一阵阵悦耳的响声,犹如火烧死白蚁的声音,意为烧白蚁。瓦窑一般是用废砖瓦在旷地上砌成的小塔,大小高低不等。塔顶留孔洞,塔心装柴草,起火后,撒松香助燃,火光直冲塔顶,蔚为壮观,再撒盐,噼啪作响,如放鞭炮。有些地方还有赛烧塔之俗,烧得全塔通红而不倒者胜。
在潮汕,天真无邪的孩童从牙牙学语起就缠着奶奶、爷爷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中秋节,大人把竹子劈成竹篾,扎成面盆大小的骨架,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地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俨然是月娘下到凡间。金色的梦变成孩子们捉得住摸得着的实体,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中秋月更圆,思乡情更浓。时尚与古典的瑰丽流光,仿佛掠过迢迢时空定格千年。莫问琼楼玉宇,此心安处是吾乡!榕树下,家人朋友团聚一桌赏月,炉子里,水咕噜咕噜轻响,阿公在给我们讲古,阿爸冲着工夫茶,阿妈摆放着供品,阿嫲喊我们拜月娘……这就是潮汕人的中秋夜。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