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养蛙节水省地

南方农村报 2019-09-05 16:38

复式牛蛙养殖模式,蛙池水位不到10公分。复式牛蛙养殖模式,蛙池水位不到10公分。文/图南方农村报记者陈宏霖

近年来,随着餐饮界爆款单品热潮的兴起,牛蛙成为继小龙虾后又一“网红”水产品,牛蛙养殖量不断增加。然而,因为牛蛙养殖存在尾水污染、占用农田用地等问题,从2018年7月开始,全国牛蛙禁养行动全面开展,福建、江西、广东等主产区无一幸免。近日,南方农村报记者在广东汕头澄海区牛蛙主产区走访时了解到,鸿镇养蛙新手林恰元正在探索一种全新的养蛙模式,他让牛蛙也住上了“复式楼房”,向空间要产量,同时还能减少尾水排放,目前林恰元正在探索尾水处理更好模式,希望将这种模式向环境友好型更迈近一步,该做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作为挖机师傅的林恰元,常年为周边养殖户挖牛蛙池,这两年又时常被雇去拆除蛙场,在“一挖一拆”之间看到了商机,加上自己周边养蛙朋友很多,对养蛙流程了然于胸。去年在盐鸿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林恰元开始了“复式”养蛙生涯。他先是在占地45平方米的土地上进行小规模养殖摸索(养殖面积225平方米),第一年便以136斤/平方米的高产量取得成功。因此今年又追加了15万元投入将占地面积扩大至130平方米,总养殖面积约650平方米,他预计今年产量超8万斤。

南方农村报记者在林恰元养殖场实地考察时注意到,他的每个“复式”蛙池都有五层,大大节约了占地面积,按照层高70厘米左右设计,以方便投喂、清扫、收蛙等人工操作;同时,蛙池蓄水量很少,日常加水量也很少,仅靠持续喷水保持蛙池湿度,和传统的土池深水养殖模式不同。“这个模式省地、省水、省电。”林恰元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传统土池养蛙需要约50厘米的深水位,主要是为了满足高密度养蛙的需求,水位深、空间大,蛙与蛙之间不容易挤压受伤。

对于林恰元的低水位养殖能否达到高产,有业内人士表示怀疑。据林恰元介绍,尽管水位很低,他的养殖密度却比普通的模式还要高,由于近两年澄海水源变差,发病率提高,养殖户平均投苗密度仅250只/平方米,而他的投苗密度达到350只/平方米,第一年用这种“复式”模式便以136斤/平方米的产量取得成功。

“7月初投放四脚蛙,目前牛蛙平均规格已有1两左右,仅需两个多月就可上市。”林恰元告诉记者,由于其“复式”遮阳效果比土池的遮阳网好很多,“复式”阴凉潮湿的环境特别适合牛蛙生长,因此他的牛蛙发病率也很低,用药远少于普通模式。据知情人透露,他1斤饲料能养出1.1斤牛蛙,动保等用药成本也只有0.1元/斤左右。

“目前主要问题就是尾水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林恰元表示,有关尾水处理池运行模式还在摸索阶段,提高污水净化能力才是关键。据了解,林恰元的养殖场设了尾水处理池,主要通过水生植物吸收尾水种含氮、磷的污染物,离实现尾水零排放还有一定距离。据了解,虽然水生植物处理方式虽然低成本的处理效率太低,起不了太大作用;而传统的污水处理装置虽然处理高效,但成本高,一般普通养殖户难以承担。有业内人士呼吁,牛蛙行业需要更多的业内专家结合牛蛙养殖尾水的特性,改进出一种低成本的高效尾水处理方式。

“等该模式成熟后,盐鸿镇会考虑大力支持。”盐鸿镇农业办主任林淑周表示,该模式用地少,而且几乎不破坏耕地性质,比现有的土池养殖模式更加符合政策要求。为了解决当地牛蛙养殖困境,去年开始盐鸿镇就在着力探索3种新模式,分别是“复式”牛蛙养殖模式、全程中草药无抗养殖模式、低密度养殖模式,引导牛蛙养殖绿色健康发展,目前都已取得初步进展;但由于无尾水排放检测标准、以及各项养殖成本与收益等关键数据支撑,这些模式还需进一步改进和验证。

新闻推荐

光凭感觉开车不靠谱 东厦长平路口禁止车辆掉头,仍有小车“中招”

东厦长平路口禁止车辆掉头的交通标志牌。开车上路按交通信号灯和交通标志标线指示行驶,这是对每一名机动车驾驶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