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青史载 品德后人钦 悼念著名作家王杏元老师
□王国梁
本月11日晚,已近深夜,我的手机响了,铃声格外刺耳。接通电话,里面传来杏元老师的儿子王小帆的声音,他叫我一声国梁兄,声音甚凄切,我知道不对了。真的,“我爸刚刚去世了!……”我一听如雷轰顶,知道杏元老师自从今年初老伴红梅婶子去世后,因悲痛而身体每况愈下。我春节去拜访他时,见到他沉睡不醒,而未能交谈。后听小帆说,半年多来他就整天只是昏睡或喝些许清粥,似等待时日的状况。今晚,终于走了,他终于走完他奇崛而不平凡的八十七年的路!
第二天,我便从饶平直奔汕头,同他的儿女们商量着办理后事。遗体告别定于13日上午。时间紧促,便同拟定发了讣告,接着找了省作协、汕头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家乡饶平县有关领导电话,让小帆一个一个报知,忙了大半天。晚上,便开始着手写《王杏元老师生平介绍》,因刚好我去年撰写出版了《文种——中国农民作家王杏元》一书,我急急整理成文。第二天9时许,来到汕头南墩陵园,成群的亲友已到了。花圈布满陵堂,哀乐奏起,令人心酸泪下。我饱含泪水,念下《王杏元老师生平》——
著名农民作家王杏元为广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一级作家、政协广东省第四、五届委员。他于1933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饶平县渔村乡寮子角村。1953年,任寮子角村农业初级社、高级社副社长、社长。1954年,发表处女作故事《本伯买油》和潮州民歌《马岭山之歌》,而后发表潮州歌册《春红姐》,1956年创作长篇潮州方言说唱《绿竹村的斗争》,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被评为中南五省优秀作品,并被送参加在罗马举办的世界图书装潢展览会。1957年,参加省作协创作学习班,跟随老师陈善文学习小说创作,并在省作协小屋创作长篇小说《绿竹村风云》28万字的初稿。1957年6月,长篇小说《绿竹村风云》中的《天赐》《出村证明书》二章在《羊城晚报》发表,接着《羊城晚报》接连发表两篇评论,予以好评。1957年8月,参加全国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5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长篇小说《绿竹村风云》。同年,在《人民文学》发表短篇小说《铁笔御史》。1965年11月13日,著名作家秦牧在《羊城晚报》发表《一个农民笔下的生活长卷》评论《绿竹村风云》。1966年6月27日,王杏元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非作家特别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陈毅副总理在大会上重点介绍了中国农民作家王杏元。副总理、原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在中央报纸发表文章,推介王杏元及其《绿竹村风云》。1966年12月,中国作协派王杏元和工人作家李学鳌到战火纷飞的越南访问。王杏元写出报告文学《钢铁运输线》在亚非作家刊物《号召》发表。1967年5月,文革期间,受左倾路线摧残。1973年冬,发表短篇小说《牛角号又吹响了》《夜半枪声》《天板蓝蓝》等小说。1975年,调到珠江电影制片厂任编剧,创作《因祸得福》《天赐》《天板蓝蓝》电影剧本。1978年,为广东文学院任专业作家,电影《天赐》拍摄成功,在全国播映。1978年9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分别再版《绿竹村风云》。同年发表中篇小说《土地——我的家史》。1981年被选为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不久被选为政协广东省第四届委员(后连任第五届委员)。1987年9月,长篇小说《胭脂河》(与程贤章合)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读者的喜爱,发行量20多万册。1989年秋,电视连续剧《乱世三美人》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汕头海洋影音公司联合拍摄,在全国影视录像评奖中获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另有35集电视连续剧本《妈祖》、长篇纪实文学《神武今鉴》(后改名为《玄武山》)、长篇小说《无皇帝的子民》等。2005年以后,致力扶持中、青年作者文学创作,为他们的作品写序和题签30多部。
王杏元老师生于乱世,幼年受尽富人欺凌,苦大仇深。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养下从一名业余作者成长为中国著名的作家,党的地方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者。他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百折不挠,精益求精,为党和人民奉献出划时代的岭南特色的农村题材作品,影响整整一代人,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他一生胸怀豁达,光明磊落,对人友善,善于团结同志一道工作。他乐于助人,无私扶持后来者。数十年来,满腔热情扶持文学青年,扶持新一代文学创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创作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一生俭朴,作风朴素,大公无私,一生保持劳动人民的崇高品德和党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王杏元老师的逝世,让广东人民,潮汕人民失去了一名优秀的儿子,党和人民失去了一名优秀的作家,广大文艺工作者失去了一名热心的朋友,广大文学青年失去了一名尊敬的好老师。
王杏元老师千古
……
忙完了一天,我回到下榻的龙湖宾馆,因朋友得知杏元师仙逝噩耗,争相向我索新版《绿竹村风云》和《文种——中国农民作家王杏元》二书,晚9时许,小帆便同媳妇带来书。见已秃顶且疲惫的小帆,我忽生怜悯之情。父母一年之间相继而去,家兄因受意外变故精神不振,以后家内家外均得由小帆为顶梁柱了!想起数十年来同杏元师一家的交情,想起他老人家对我文学创作的扶持,从我的处女作《残人喜事》,到第一本书《绿色王子》的辅导,对《春晖赋——革命母亲李梨英》《忠魂——周礼平烈士》《沧海英雄——钢铁战士麦贤得》《茶国探奇》洋洋数百万字书稿的披阅评点。此时见到小帆秃顶的脑袋,恍惚又见到夜灯下,杏元师佝偻着背,为我的作品呕心沥血的情景。我又想起儿时在绿竹村第一次见到杏元师那亲切的脸庞;从饶平走到汕头相处15年的日日夜夜;从汕头调上广州离别那个不眠的夜晚他谆谆的教诲;去年底,他从汕头回到家乡,在《绿竹村风云》再版、《文种》出版首发式上那扎着红围巾、戴着瓜子帽慷慨激昂的风采,他最后递给我一个深情的眼神……真是心潮翻滚啊!
晚上,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同杏元师在一起的一幕幕又浮现脑海。自己选择弃政从文这条艰辛而清高的路,从一名文学青年成长为一名作家,数十年来,每走一步,都离不开杏元老师的关爱。而今,他撒手西去了,我今后人生、文学路上有何疑难,又能问谁呢?
王杏元老师,天堂一路走好。有许多许多的后来者,会永远记住您的名字的。
回首往事,感触良多。兹撰拙诗一首,以表怀念之情。
鸟迹山涯生文种,
才子坑水育雏鹰。
潮邑说唱扬省府,
绿竹风云誉北京。
元首欢颜齐赞赏,
乡亲奔告乐唱吟。
有幸习艺五十载,
师走哭泣泪满襟。
新闻推荐
8月10日上午,市总工会组织全市多支职工义工创文服务队的队员来到龙湖区长江综合市场,开展登革热防控知识宣传活动。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