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大师生编创潮汕民俗舞蹈亮相央视 舞出“传承的力量”
演员腰上绑着的水布,是极具潮汕特色的传统服饰。受访者供图
在亲身参与仪式的过程中,演员们加深了对当地民俗文化的理解。受访者供图
今年端午,由汕头大学舞蹈团编创的民俗民间舞《承福》被搬上荧幕,收录于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传承的力量》系列节目中的“端午篇”。
舞蹈《承福》以艺术化的形式展现了潮汕地区的传统风俗,以浑厚雄壮的舞蹈编排展现潇洒又磅礴的气势,将人民奋勇拼搏的进取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断传承并发扬。学生则在舞蹈的学习与排练过程中,收获传承的力量。
传承的力量来自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能量。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是时代赋予学校的重要职责。日前,记者采访了舞蹈《承福》的主创人员,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南方日报记者余丹实习生梁裕庆
三年实地采风还原潮汕传统民俗
《承福》是由汕头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余端嵘老师和汕头大学舞蹈团的窦博老师编创的民俗民间舞,该舞灵感来源于汕头市澄海区盐鸿镇盐灶村的祈福传统——每年正月廿一当地都会举办的“拖老爷”祈福活动。
“《承福》是我以潮汕民俗为素材的众多编舞作品之一,我对潮汕的民俗文化是充分认可的,”余端嵘表示,“基于这一份认可、这一份热爱,才让我有动力去用舞蹈化、艺术化的语言来诠释潮汕文化。”除了《承福》,余老师在几十年间还以潮汕文化为土壤,先后创作了《凤灯》《十五出花园》《姿娘》和《绣莲少女》等具有浓厚本地特色的民族民间舞。
这些潮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为该校文化创新奠定了根基。余端嵘连续三年实地采风,在亲身参与的同时对潮汕民风民俗展开调查,最后将潮汕风俗以艺术化的形式展现在镜头前。
作为潮汕人,余端嵘表示,一些习俗在今天虽已没落,但传承其中淳朴善良的民风仍是潮汕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她希望通过舞蹈这个媒介,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价值性和传承性。“这些独一无二的文化(指传统习俗)是我们的根之所在,所以我们更应该坚持传承。”余端嵘说道。
传统要用肢体演绎用心灵感受
记者获悉,在拍摄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汕大师生们都体现出对传统的讲究。例如,舞者们身着红衣黑帽,是旧时人们的经典搭配,腰上绑着的水布,则是潮汕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服饰,在展现劳动人民风俗传统的同时也使整个舞蹈更富有乡土气息。
舞蹈的配乐则是由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潮州音乐”代表传承人陈旭东指导,全程使用现场鼓声作为背景音乐,利用急促的鼓点营造出两方相互对抗的紧张感。鼓面的一声声震动,意在体现祈福现场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的嘈杂环境,听来振奋人心。
随着鼓声响起,同学们仿佛化身成勇敢的渔夫,在镜头中充分展现出搏浪前行的气势。“随着时代的发展,虽打渔为业的人变少了,但是祈福的传统以及砥砺前行、奋勇向前的精神却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舞蹈老师窦博说,“舞者们在舞蹈中相互搏击,塑造出强壮有力、对大海保持着敬而不畏的内心的劳动人民形象。”
除了舞蹈的拍摄,节目组也记录下了汕大师生们在汕头市桥东村的龙舟下水仪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过程。在一片锣鼓声中,演员们与村民齐心协力将龙舟高高抬起,在父老乡亲们的欢呼声中将两艘龙舟送下了水,并见证了龙头龙身合体的重要环节。余端嵘说,在亲身参与仪式的过程中,演员们加深了对当地民俗文化的理解,也得以更好地表现舞蹈的内涵。
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成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润物无声的环境中感悟成长。通过学校体育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弘扬,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拔节成长。
记者获悉,参与《承福》的,是一群非舞蹈科班出身的大男孩。“虽然我们在肢体展现上可能没有科班舞蹈生那么到位自如,但是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参与舞蹈演出的严冠斌同学说:“我坚信,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不仅仅只是优美的肢体语言,更重要的是,你能把你所想表达的东西传递给观众,观众有所理解,有所震撼,这就够了。所以我希望这样的节目能坚持下去,能为更多有舞蹈梦想的人提供平台。”
作为参与《承福》排练的潮汕本地人,汤延淋同学表示,《承福》所呈现的,是祭祀中对先祖留下福分的感恩,也是对先祖不畏艰苦、奋勇向前的信念的继承,它要求我们在未来继续开拓创新,为后辈留下更多的财富。“我想,这就是《承福》所带给我们的影响,也是潮汕文化的一种意义。”汤延淋说道。
新闻推荐
“顶级”班底打造《许包野》,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 用独特方式塑造英雄形象
新编现代潮剧《许包野》排练现场作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2019年重点扶持剧目之一,新编现代潮剧《许包野》日前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