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乡村振兴,农业大区交出“澄海答卷” 老村新韵留乡愁 特色产业聚人气
党群合力下,前美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杨可摄
蔬菜是澄海区的优势产业。受访者供图
“海归新农民”彭浩回乡引进葡萄新品种“阳光玫瑰”进行种植。杨可摄
7月是葡萄成熟的时节。在汕头市澄海区上华镇岛门村、溪南镇南社村的葡萄园里,挂在架上的一串串葡萄如珍珠、如玛瑙,着实喜人。很快这些葡萄就会装箱,继而被天南地北的客户搬走。“我们的葡萄不愁卖!”一位农民喜笑颜开。
发展葡萄种植产业,是澄海区以“兴产业”实施乡村振兴的缩影。澄海区农业人口占全区人口近八成,201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67.75亿元,约占汕头全市1/3。如何破题乡村振兴,这个农业大区一直寻求能够彰显特色、突破自身的“澄海答卷”。
在这一背景下,澄海区在党建引领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下,立足实际改革创新,巧用“加法”算好“乡村振兴账”,在打造既有“颜值”又有“韵味”的美丽乡村的同时,努力让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采写:杨可通讯员陈少芸
策划:廖奕文
统筹:杨可
党建+治理
党群合力共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澄海区聚焦组织振兴,大抓基层党建。在“头雁工程”的实施中,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绩效考核机制,实施“扎根农村荣誉奖”,对连续任正职超过20年的农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奖励。去年以来撤换调整村(社区)不称职党组织书记14名。同时,实施“汕头市千名干部驻村强基促振兴”党建工程,全区184个村(社区)全面派驻第一书记。
发挥先锋带头作用的还有更多党员。该区在全市创新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党员在重难点工作中带头示范,并开展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及时收集、解决、反馈群众意见建议,发挥党员在联系服务群众中的积极作用。
这一“最美画面”,在隆都镇前美村常常出现。村党委提出“有上班时间,没下班时间”的口号,只要是涉及中心工作或者群众利益的事,党员干部都要24小时“在线”。例如在创文工作中,“两委”干部“分片包点”负责,始终与群众一起奋战。与此同时,“两委”干部“分工不分家”,为乡村振兴奠定有力的组织基础。
为了激发党员的战斗力,前美村给村里的188户“共产党员户”和15户“共产党员经营户”挂牌亮明身份。并且建立了党员网格化管理制度,按照“村党委—党支部—党员中心户—联系户”的模式,将党员与村民紧紧连在一起。村里还把每月20日定为主题党日,组织党员开展清洁家园行动。
“一开始群众以为只是在"作秀",慢慢地,大家看在眼里,都自觉参与进来了。现在一到20日,连村里的小孩子都拿着扫把出来搞卫生。很多工作也从以前的"党员干、群众看”逐步转变为“党员群众一起干"。”一位“两委”干部说。
党群联心、上下协力。
实际上,这样的美好画卷,在澄海很多村居都可以看到。党群合力之下,澄海各个村居多措并举,积极开展“三清三拆”,全面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全区224个2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完成人居环境整治任务。
与此同时,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澄海区还通过建设截污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以及在28个偏远乡村建设独立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在全力治水上,推进沟渠河岸大拆违,完善水体保洁制度,并通过新建改建提水泵站,实施“引清水入城、入村镇”,打造亲水宜居城镇。
规划+特色
打造一批精品“美丽乡村”
走进澄海区,可以感受到澄海乡村的独特风貌:东里镇新兴街村拥有古朴风貌,隆都镇前美村村在水中,宛如一幅江南水墨画;上华镇菊池村以“微改造”见缝插绿、见缝造美,留住乡愁的同时也拥有了新内涵……可以说,每一个村庄有着自己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韵味。
这正是澄海区“因地制宜、规划引领”工作思路的生动体现——强调规划先行,并在规划时充分尊重民意、遵循自然肌理,重视村庄建设内涵、建设领域的拓展。这种“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做法,令该区不断涌现出精品村、特色村。
但澄海区并不是一开始就采取了这一做法。在开展首批美丽乡村建设中,该区发现由于规划编制时间紧,规划及项目设计不够完善,落地可行性差,不少项目在施工中必须进行调整设计,且部分乡村还存在照搬城市模式的现象。
针对这些不足,澄海区委农办迅速转变思路,将规划引领作为“关键一招”,全域开展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完成《澄海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和村土地利用规划》,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五规合一”,实现“一张图”管理,172个涉农村庄整治规划覆盖率达100%。
“每一个美丽乡村在建设之前,都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特色产业、民居风貌等特点,科学制定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做到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澄海区委农办主任林宏光说。
与此同时,澄海区还注重保护乡村特色,让乡村更“乡村”。隆都镇前美村在对池塘进行改造后,就采用竹篱作为池塘围栏,摒弃了惯用的石栏杆。比起石栏杆,竹篱造价低,也更富于乡村味道。
制度+奖补
绘制一张建设发展路线图
乡村要振兴,必须立足区情农情,夯实制度保障。在这方面,澄海在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基本建立起乡村振兴“1+1+N”政策体系。
在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对标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硬任务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快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意见》的基础上,澄海区制定的《汕头市澄海区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汕头市澄海区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以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让澄海美丽乡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澄海突出“区级统筹”这一财政奖补的“自选动作”——采用人口规模和自然村数双因素办法,根据人口规模,以500人为一档、以550万元为基数,每增加500人增加补助资金60万元;每增加一个自然村,再增加50万元补助资金。对省、市财政专项补助资金进行科学分配。
此外,澄海区还鼓励“先建后补”,即对未纳入年度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居,鼓励有条件的村居依法依规提前开展整治建设,突破资金安排限制,由各镇街对辖内的村居美丽乡村项目建设进行统筹安排,激发街道镇主观能动性。截至目前,澄海区美丽乡村建设筹集资金共计30639万元,已全部到位。
除了以资金激励建设,澄海区还以制度推动建设——严格实行“项目清单”“问题清单”和现场办公三项制度,要求有建设任务的村(社区)要全面梳理、建立项目清单和问题清单,落实挂钩的区领导及时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帮助基层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有效防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出现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产业+扶持
走出一条质量兴农之路
有了“美貌”,还要有“内涵”——产业兴旺,乡村才能振兴。澄海有着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在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向重视蔬菜产业发展的澄海区,从规模大、效益好、基础条件扎实的蔬菜优势产业入手,着力创建3.5万亩的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去年,澄海区蔬菜产业园成功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获得5000万元省级财政补助资金。
如何充分用好这份专项补助资金?记者了解到,澄海区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加强开展深度合作,打造省内首个蔬菜“繁育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目前,已研发蔬菜品种1250个,年供种子量600吨,服务全国及东南亚、欧美等45个国家和地区,年创社会价值达34亿元。
而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扶持培育上,澄海已形成莲华兰花、樟林林檎、碧砂食用菌、董坑草莓、上华珍珠番茄等40多个特色农业。日前,经申报、评审、公示后,澄海区共有6个项目被列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项目,每个项目各予以100万元的财政资金扶持。
溪南镇南社村的葡萄项目正是其中之一。澄海区金港湾种养专业合作社葡萄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彭浩告诉记者,他们将在这100万元的基础上自筹资金53万元,利用这笔资金建设温室大棚18座,示范种植以“阳光玫瑰”葡萄为主的高效优质葡萄,配套建设通风、防虫设施等,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近期,溪南镇还将在该基地举办首届葡萄文化旅游节,以此有效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农业大发展也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兴起。“美丽乡村·浓情莲华”徒步活动,串起莲花镇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董坑村草莓文化旅游节、盐鸿薄壳美食文化旅游节等美食文化旅游活动,以“美食+文化”旅游盛宴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前美古村侨文化旅游区则被认定为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当前,澄海区还引导莲华镇、东里镇申报创建“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助推全区乡村旅游业发展。
改革+试点
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制度支撑。自2017年被列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以来,澄海区有力有序做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为推进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全区204个经联社全部完成集体资产现场清核,累计清理登记农村集体资产22.50亿元。同时,初步构建了“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体系。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上起着四梁八柱的作用,关系着乡村振兴的方向和未来。”林宏光说,股权量化是巩固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的重要方式,通过科学设置股权,让每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都分到应有的股份和份额,让村集体成员感受到作为村集体一分子对村集体资产拥有的真实感。
记者了解到,自产权改革开展以来,2017年、2018年集体经济收入年均比增10%,2018年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超2.66亿元。近三年来,每年全区农户分红都超过5000万元,2017年为7736万元,2018年达9368万元。
而此次改革,也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成为激发乡村振兴发展的动力源——莲华镇西浦经联社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引入投资者开发建设大自然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业;广益街道龙田经联社瞄准市场商机,通过自主投资开发通用厂房对外出租经营,年经营收入超1000万元;溪南镇东社经联社通过合资入股东社造纸厂,每年为农户分红不少于300万元。
■记者观察
向改革创新要动力
走访了解澄海区乡村实践,最大的感受就是——细心的澄海人总会在各种尝试中敏锐地发现问题,继而用改革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力求达到“振兴”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改革创新,正是澄海区实施乡村振兴的法宝之一:发现统一分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并不合理,便制订新办法,以“区级统筹”方式科学分配;发现有条件开展整治的村居因未纳入建设名单而束手束脚不敢“开动”,便以“先建后补”方式予以鼓励。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开展,更是为澄海开辟了改革创新的新天地。而这一系列的改革,也为澄海未来乡村振兴奠定了“四梁八柱”,促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有“改”才有“变”。在未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澄海仍应以改革创新作为引擎,清除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种障碍,撬动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以此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故事
回乡种植高端葡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海归新农民”
的乡村振兴梦
盛夏7月,当其他年轻人躲在房间“叹空调”时,澄海区金港湾种养专业合作社葡萄种植基地负责人、29岁的“海归”青年农民彭浩却冒着烈日穿梭在基地各个大棚之间,为即将在这里举办的首届葡萄文化旅游节做准备。虽然额头满是汗水,彭浩年轻的脸庞却洋溢着朝气,与他身边那一串串圆润如珍珠般的葡萄相映成辉。
彭浩所精心呵护的这些绿色葡萄可不是一般的葡萄。它是从日本引进高端葡萄品种——“阳光玫瑰”,被誉为水果界的“爱马仕”,果味集清香、果香、花香于一身,肉脆汁多。而这一品种,正是由彭浩在上海交通大学技术专家的指导下挑选引进回乡种植。
由一名“海归”变成天天与葡萄打交道的“新农民”,彭浩心无旁骛、乐在其中。在他的心里,有着一个深藏多年的“乡村振兴梦”。
自小立志帮助农民增收创收
2016年从美国乔治福克斯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彭浩毅然回到家乡溪南镇南社村,投身现代农业。他告诉记者,溪南是农业大镇,他的父母也是农民。小时候,他曾眼见农民辛苦种植一年却遭遇自然灾害,从中感受到的那份痛心一直深深刻在他的心里。因此,他便暗暗下定决心,大学毕业后一定要回乡发展现代农业,帮助农民增收创收。
一次偶然的机会,彭浩在上海接触到“葡萄管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在了解合作社高产优质的葡萄种植技术后,彭浩便开始调研考察,并萌生了在家乡种葡萄的想法。在彭浩多次上门拜访后,这位负责人终于被他的诚意打动,同意无条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
2016年,由彭浩担任主要负责人的金港湾种养专业合作社投入1200多万元建设第一期葡萄基地,并在上海交通大学技术专家的指导下,根据汕头气候土壤条件,引进了新葡萄品种“阳光玫瑰”,种植面积60亩。
改变传统模式让葡萄“住”进温室大棚
“阳光玫瑰”是水果界的“爱马仕”,果品价值高,对种植环境和管理技术要求也非常高。彭浩告诉记者,葡萄基地改变了传统的葡萄种植模式,全部采用能抵抗12级大风的温室大棚设施种植。但温室大棚投入很高——仅建设大棚每亩地就要投入13万元。
土壤改良是第二个大投入,必须用有机肥加上草木灰、木屑等有机质一起搅拌,每个大棚要换7吨有机土壤。在种植的过程中,彭浩坚持不用化肥农药,而是在种植基地装上8000多块防虫板,配合使用杀虫灯,以生物诱导剂等物理方式除虫,并通过肥水自动化精确调控、生态栽培技术等多项精准化栽培技术,实现无公害种植。此外,为保证水质安全,基地使用的是三级过滤的自动喷淋。不过,由于种植技术自动化,基地日常管养仅需6人。
虽然投入大、周期长,但彭浩还是坚持了下来。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基地形成了标准化的种养模式,将葡萄果树每亩控制在55棵,亩产量控制在1000公斤左右,亩产量仅为普通葡萄的一半,每亩产值却比普通葡萄高出10倍。2018年,试产的首批果实质量达到预期目标。彭浩也试着将部分种植区域开放,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体验。
未来将与农户合作种植共同致富
首批果实的种植质量,坚定了彭浩继续发展葡萄种植的信心。经过近3年的精心栽培,如今果树已基本达到挂果的理想状态。近期,第二批“阳光玫瑰”葡萄即将收获。
彭浩告诉记者,今年的亩产将可达到1000公斤,预计市场终端销售价格将超过100元/斤。目前,盒马鲜生等国内知名生鲜超市和电商平台已与其达成初步采购协议,约20%的产量将通过这一平台销售到一线城市。
面对良好的发展前景,彭浩还有进一步的计划。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下,金港湾种养专业合作社今年计划将葡萄种植面积再扩40亩。7月中旬,葡萄基地将作为溪南镇首届葡萄文化旅游活动的举办地,为游客提供采摘、品尝等体验项目。
让彭浩更为振奋的是,接下来,澄海区农业部门将发挥葡萄基地示范带头作用,推广现代农业种植项目,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鼓励农户合作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带动周边更多农民增收。对于彭浩来说,这一举措有着特殊的意义:他的愿望正在逐步实现。
“种植葡萄虽然辛苦,但我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我热爱这片土地。”彭浩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蓁摄影报道)6月19日晚,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市演出公司承办的2019年汕头市潮剧进农村活动首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