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杨梅别样红

汕头日报 2019-06-30 01:04

家乡是坐落于潮汕小北山麓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村子背靠苍苍翠障,依山傍水,田畴如画,阡陌交错,是一个好地方。家乡盛产杨梅,每年初夏到了杨梅成熟季节,只见漫山遍野都是红彤彤的杨梅树,美丽壮观。家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一个红色革命老区,其邻近的赤杜岭乃广东岭南的古官道,为唐代军事战略要冲临时驿站。据说唐代韩愈任潮州刺史时,曾多次途经赤杜岭前往潮阳名刹灵山寺拜访高僧大颠;南宋末代皇帝与丞相文天祥从江西退兵进入广东,也几经辗转途经赤杜岭,曾在此驻扎招募乡勇。1927年南昌起义军南下潮汕地区,前敌机关及贺龙、叶挺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在中共潮阳地方党组织的密切配合下,在此扎营建立临时指挥部。然而,作为有如此历史文化底蕴和革命传统的地方,以前家乡的教育却十分落后,偌大一个四千多人的村庄,每年大约有一百多名从村办小学毕业的学生,由于本村没有办初中,不得不跑到10公里外的镇上中学去读书。长年累月,孩子们风里来雨里去,其间有多少艰辛可想而知。

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家乡度过的。1983年我到镇上读书时13岁,经常骑着家里的“红棉”牌自行车去上学。那28寸的“红棉”牌自行车我自然是够不到座位上去的,于是,我常常推着车子小跑一阵子,然后才奋力跃起,半边屁股斜搭在车横杆上,便踩了起来。上斜坡时就猫着身子撅着屁股狠踩;骑过崎岖不平的路段时,车后架上的铁皮盒子便发出“列列列”的响声,仿佛一首极不协调的曲子。念到初二,我的个子逐渐长高起来,终于慢慢能把屁股挪到车座上去,虽然踮着脚尖,却也可以较为轻松地坐着踩车了。

到镇上读书,要起得早。我常常在床头放一个闹钟,早上闹钟一响,就条件反射般跃起。刚出门时,往往天才蒙蒙亮,路上只遇到一个早起浇菜回来的农民。从家里到学校要骑半个多钟头的车,冬天的早晨,寒风刺骨,霜气浓厚,赶到学校时,两个耳朵往往肿痛得很;遇上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有时不得不捋起裤脚推着比自己身子庞大的自行车跋涉前进。有次放学,雨倾盆似的下着,看着天快黑了,我只好冒雨回家,路上许多避雨的人都惊奇地望着我。那次回家后,高烧至40度,把母亲吓得手忙脚乱。到镇上读书那段风雨兼程的岁月中,我常常莫名地浮现一个念头:要是村里办一所中学,哪怕是初级中学,那该多好啊!那样,除了我们村外,毗邻村的其他小村落的小孩也不用和我们一样,起早摸黑到镇上去,饱受风雨之累。

转眼间,三十多个年头便过去了,而就是这三十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上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年来,故乡也一直在不断地蜕变。昔日低矮残破的旧屋,在一排排整齐的“下山虎”和一幢幢矗立的小楼房的照映下,就像一群从历史烟尘中走出的久经风霜的老人,显得老态龙钟,昭示着岁月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我每年回到家乡,都能感受到故乡面貌大变化,感受到故乡人在变化,感受到故乡人思想观念在变化。

记得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回到老家住了两天。那天清晨,经过新建成不久的村委会办公大楼时,远远地便听见里面传来琅琅的读书声。这书声从村委会大楼传出,使人感到惊讶,更勾起了我对少年时期外出读书的无尽回忆。村委会大楼倚山而建,周围树木掩映,背后翠峰连绵,早晨的空气散发着一丝丝清香,金黄的阳光透过树梢照耀在那刚粉刷不久的墙壁和窗玻璃上,斑驳迷离,散散淡淡。我正沉浸在对故乡早晨的回味中,猛然被一个熟悉的声音打断,抬头一看,是我的叔父。叔父是村党支部书记,我新奇地追问他为何村委会大楼传出书声。叔父笑着说,为了发展老区教育事业,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村里已办了一所初级中学,但由于教学楼尚未建成,只好先在村委会的办公大楼辟出几个房间供学校办学用。我当时听了,心里并不以为然。心想,这样怎能办好学?学生上课,岂不是既影响了村里干部办公?而大楼里办事的干部群众进进出出,不是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叔父似乎看出我的心思,说:“目前暂时只能因地制宜,但我们有决心建新校舍,更有决心办好学,让老区也出人才!”

三年后,我又回了一趟老家。刚进入村口,就见碧绿如油的田野上矗立起两幢三层的楼房,书声琅琅。村里人告诉我,这就是刚落成的村办初级中学。而特别令我惊喜非凡的是:村里三年前创办的初级中学,当年首届的几十名学生已经毕业,其中竟有一半考上了省内外中等专业学校和市重点中学,总体升学率达百分之百,中考的总成绩在全镇近10所初级中学中名列第一,在当地闻名遐迩。这个消息令我激动了好几个日夜。然而,我心中不禁产生一个谜团:一个山区的初级中学,创办之初为何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后来和叔父闲谈间才知道其中缘由。

叔父说,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群众的生活水平虽普遍提高了,但村里的文化教育事业却十分落后。这几年村里发挥山区优势,在大力兴办了果子加工厂、养猪场等实体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的同时,更致力于村的教育事业建设。村办初级中学的创立,便是响应了全村群众的呼声,满足了全村父老乡亲多年的夙愿,圆了大家一个多年未圆的梦!特别是创立之初,全校教师全力以赴,节假日也为学生补课,风雨无阻,终于打响了第一炮。叔父还说,学校还准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潮汕地区向来就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传统风尚,如今,家乡全村上下更是形成了一股争相读书的风气,家家户户都以自家子女读书之优为荣,全村呈现一片蒸蒸日上的读书文明之风。

听完叔父的话,我不由感慨万千,内心掀起一阵阵感情的波澜。改革开放以来,广袤的神州大地发生了多少神奇而惊人的变化啊!昔日穷乡僻壤的老区,有谁能想到今天竟然能过上这么富裕的生活?又有谁能想到老区的孩子今天竟然拥有这么优越的学习环境?!想到这里,我脑海中蓦地蹦出小平同志的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中国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是啊,这些年来,中国不仅改变了一穷二白的命运,全国的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即使一些还不是很富裕的老区乃至于一些极为荒僻落后的山区,一座座希望学校也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我内心不禁一次次为今天的革命老区喝彩,为许许多多或富裕或尚未富裕而孩子们都能够顺当读书的山区喝彩,更为我们今天的中国教育事业喝彩!

今年5月,我又回了一趟老家,正碰上家乡杨梅成熟的季节,只见家家户户屋前屋后、山上山下的杨梅树都是枝桠低压、硕果累累,有大有小,或大红,或浅红,或紫红,或黑红;有的红得十分热情奔放,有的红得十分含蓄内敛,使人见之既十分喜爱,垂涎欲滴,又不忍下手摘之,一口吃之。已经退休多年、年过八十的叔父告诉我,今年由于雨水充沛,气候宜人,村里的杨梅大丰收。村里的中学今年也喜事连连,市里的图书馆和电视台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为村里援建了一间乡村学校图书室,从村办中校首届毕业的一位优秀学生,如今已在汕头大学当上了教授,最近也回到村里办起了读书讲座。乡亲们都十分高兴,十分自豪。毕竟,从我们这个山旮旯里,终于走出了第一位大学教授。

听了叔父一番娓娓道来的话语,知道家乡学子已茁壮成材的消息,我不由十分高兴和激动。高兴的是,作为昔日贫穷落后的家乡终于脱贫致富,走上了康庄大道;而更令人激动的是,作为革命老区,家乡今日兴学育才,已桃李芳菲,香飘四方。

我发现,今年故乡老区的杨梅别样的红,也格外的甜!

新闻推荐

潮阳区强化创文督查问责 5个后进镇街被提醒谈话

本报讯(记者刘文钊)17日下午,潮阳区创文工作领导小组对在2019年全市第二轮创文评比排名靠后的5个镇街,以及相关挂钩帮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