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盐:且将波涛化成雪

汕头日报 2019-06-23 01:13

一格格盐田呈井字形相连,一座座盐山如初雪般澄澈人心,这就是濠江特色景观之一的青篮盐场。盐场位于达濠青篮村东南面,靠近霞美庵,沿濠江分布,与青洲盐场相邻。青篮村包括青农、青盐村民委员会和青篮管理区,这处总面积68公顷的盐田是青盐村民委员会的主要经济来源。

盐对生命的意义,正如水和空气一样,是人类繁衍、文明传承不可或缺的前提,不仅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调味料还是第一种防腐剂。

我国制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几乎与华夏文明同步。史料记载,宋朝时有先民南迁至达濠,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秉承人类最朴素的生存法则,他们煮海为盐开启盐业生产,由渔猎时代向农耕文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古代,盐不仅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是仅次于粮食的重要战略物资,成为一种白色货币,从唐朝至明清,盐赋收入都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朝廷非常重视盐业,专门设立盐场组织生产。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潮州盐业产销已具相当规模,盐政机构随之加强,在海阳、潮阳设置小江、隆井、招收三大盐场,招收场便设址在濠江两岸,当时的产量占了大潮汕的一半以上,而且产出的海盐洁白如霜品质特别好,一直是广东的一等精品盐,曾经作为贡品专供大内之用,达濠因此成为潮汕四大古镇之首,名扬海内外。

在古老的甲骨文里,找不到“盐”字,只能看到一个与盐密切相关的“卤”字。古人并不将天然盐看作是盐,而称之为卤,从卤到盐的过程需要火煮般的历练和日晒蒸发。传承古老技艺的青篮盐场,每一格盐田都用片瓦贴垒而成,潮涨潮落间,每一片来自南海的波涛都有升华为盐的冲动,海天相映的银滩上,日为火,池为锅,当海水含盐度达到最高时,盐工们利用潮汐的力量,开闸纳潮蓄水并将海水引入一格格的盐田,逐个蒸发池重重过滤,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卤水,再次暴晒后的卤水浓度达到饱和时,导入结晶池继续日晒,任其自然结晶,便逐渐析出食盐来。晒盐是靠天吃饭的行业,虽说一年四季都可晒盐,但光照最强的7、8、9三个月才是黄金季节,每当骄阳似火热浪滚滚,辛苦劳作的盐工头戴斗笠,脚穿雨靴,在耙盐、装盐时挥汗如雨。而不期而至的雨天对于盐工更是一种考验,大雨来临之前如果抢收不及时,所有辛勤的付出都将颗粒无收。煮海成盐,需要火一样的热情、铁一样的定力,和时间上的锻造。上善若水,洁美如盐,正是盐工们在盐田上、海波中的耕耘,才丰富了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让我们知晓了生活的咸淡。

海盐无语,谦谦如玉,虽是寻常佐料却诠释了生活的味道,养育着一个民族的繁衍和生息,它蕴含无尽的奥秘等待人类探寻,它集聚海天精华的内涵,比钻石更亲近烟火人间。

新闻推荐

徜徉国平路 重温商埠史

今日国平路纺织品大楼(飘芳园酒楼、丰棉商场)西南通飘香小食店(徐家祠堂)在汕头市民心中,国平路是这座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