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国平路 重温商埠史
今日国平路
纺织品大楼(飘芳园酒楼、丰棉商场)
西南通
飘香小食店(徐家祠堂)
在汕头市民心中,国平路是这座百载商埠过往的一个缩影,是一条汇聚建筑精品的街道,一幅市民生活的生动画卷, 一本读不完的故事书……
据说,世界上有两个城市的街道是呈放射状布局的,一个是巴黎,另一个则是旧汕头埠。上世纪30年代初,小公园曾是汕头埠的中心地带,周边“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等街路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形成了具有中西合璧骑楼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和居民区。
如今的小公园虽然消褪了昔时的繁华气派,但是,汕头人对小公园开埠区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它见证了汕头埠发展的进程,蕴藏着这座百载商埠的辉煌历史,独特的文化也吸引了很多外地人的目光。对许多老汕头人来说,这个地方留存着他们美好的记忆。
随着历史文化街区的保育活化,现在的小公园一带又成了一片热闹的街区,特别是节假日,更是熙熙攘攘,人流如潮。不久前笔者也趁节假日到国平路逛了一圈,在外表修旧如旧古色古香的骑楼群中尽情徜徉,琳琅满目的旌旗及牌匾商号,如“信达银庄”“春园堂药行”“太和菜酒馆”等,以及“何汉林木雕”“柏盈旗袍”“潮汕印象”等门店,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上世纪30年代开埠区的繁华中心地带。
国平路是建于上世纪30年代典型的骑楼街,过去沿街酒楼成群,还有戏园和说书场,是旧汕头商业文化繁华之地,建筑风格多样。这些骑楼大多为三层到四层,都是名闻遐迩的老建筑,既有中西结合、雕饰繁复的“粤东式”,也有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简洁明快的“竖条式”。目前,大多数楼房都已空置,只有一楼有人居住或作为商铺经营。尽管年代久远,却仍掩饰不住陈旧表面下精美的装饰,流畅的线条勾勒着曾经的辉煌。在建筑细部中,骑楼建筑更是发挥了潮汕工匠在工艺上精雕细琢、极尽精致的传统风格,在山花、拱廊、窗框、门套等处精心推敲尺度、比例、形式,巧妙地将具有传统特色的各样图案和异国风情的纹样艺术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富有魅力的装饰艺术,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同时也较好地表现出汕头近代建筑具有的鲜明特点和历史风貌。
印象中,这些骑楼曾经囊括了西南通、飘芳园酒楼、皇后酒楼、大观园、徐家祠堂等老汕头标志性建筑,承载着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记忆,被誉为“海内外潮人的精神家园”。国平路头那幢4层高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转角式骑楼就是西南通酒楼。它承载过太多血脉亲情,见证了太多悲欢聚散。上世纪30年代,太古南记作为太古洋行在汕头的代理商,专门代理汕头往东南亚的南线港口业务,每周定期有两班轮船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两班轮船往泰国,每班可载客数百至上千人不等,时常满客。当年,大量的潮汕移民乘轮船前往南洋谋生,西南通是潮汕人过番的中转站,人们在此购买船票,搭乘客轮前往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这幢西南通骑楼,有着不一样的风格,是当年汕头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修旧如旧后,整座大楼既显现了窗花雕饰的柔美,又展示出伟岸之大气。而外墙刚刚稍微修缮的纺织品大楼,上世纪30年代建成之初,就是汕头较有名气的飘芳园酒楼,1947年,这座大楼被辟为汕头埠首屈一指的“立生布行”,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立生布行”改招牌为纺织品大楼,成为汕头市的纺织品供应中心,后来又易名为丰棉商场。
国平路被小公园分切为南北两段,呈东南向西北走向。南段自外马路至小公园,北段自小公园至镇平路。国平路北侧东面有大家十分熟悉的飘香小食店,店面给人的感觉非常有年代感,仿佛就是一座古祠堂。上了年纪的人对这个小食店印象特别深刻,小食店上世纪60年代开业,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门前对联“飘四海侨胞弘扬潮菜佳肴,香五洲潮人传承独特美食”,昭示着小食店“飘香”这个耳熟能详的老字号。“飘香”的前身是一座祠堂,祠堂旧址原为澄海县东墩徐氏敦和公祠,建于汕头市之先。这个徐家祠堂全称为“徐氏汕头大宗祠一本堂”,是闽粤徐氏联宗合族祠,早于漳潮会馆的汕头知名建筑,“门庭轩敞,金碧辉煌”,可以说是汕头较早的建筑。1959年,汕头市饮食服务总公司根据当时市场需求,将分散在汕头各门店经营的各种具有潮汕特色的小吃集中起来,在这一家店经营,使小食店成为潮汕粿品的集中地,打响了“飘香”的招牌。走进小食店,这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粿品,品种非常多,几乎所有潮汕地区的粿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来飘香小食店用餐的,除了尝新的外地游客,更多是老一辈汕头人以及海外归来的潮人。老汕头人来觅食,除了美食本身的吸引力外,更多的是寻找记忆中的味道。
旧时,国平路北段是一条街巷,巷子里因为这座建于1889年的徐家祠堂,巷以祠得名,叫“徐家祠巷”。汕头埠之前,在徐家祠巷以及当今的升平路、民族路西一带,有店屋200多间,是汕头最早的交易市场,俗称为“闹市”。1921年汕头设市至汕头沦陷前,这一带是近现代汕头建设高峰期,当时市政当局提出了市政改造计划,并利用侨资加以实施,广大爱国华侨及有识之士在“实业救国”的倡导带动下,纷纷投资建设家乡。在此期间,澄海陈黉利家族在这里购买大量地皮,兴建了400多座新楼房。1928年,汕头市政府将徐家祠巷开辟为国平马路北段,适当其中的徐家祠堂还割让出“前座地丈余”。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平路修通后,徐家祠堂便与祠堂的照壁分别位于马路的两侧,新修通的国平路不久便成为旧汕头埠的中心繁华地带。1934年12月初,小公园中山纪念亭落成,12月10日,中央酒楼(南生公司)举行落成典礼,并在国平路电报局后面旷场放映电影,还在国平路上演了两天的潮剧助兴。
来到国平路,一定不会忽略记忆中的大观园戏院。很多老汕头人对这座戏院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情结。以前的大观园戏院为贝灰结构建筑,创建初期除了舞台和一千三百多个座位外,还有可容纳一个剧团几十人的住宿楼。及后,戏院曾扩建了一个后花园,作为观众小憩之地。据说这戏院是新中国成立前一位姓李的潮阳人集资创建的,新中国成立后由地方政府接管。后来,大观园戏院因成危房而被拆除,重建成一座玻璃墙面的大楼。现在底层经营的是在汕头小有名气的李名升饺面店,饺面店仍然挂着大观园老字号的招牌,店面不大,门庭若市。
走着走着,仿佛时光倒流穿越回过往岁月,心中充满感动、骄傲、惆怅,又如这饱经岁月风霜的国平路,带着丝丝沧桑味道。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国平路所处的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独具一格的环形放射状的路网结构,条条道路通码头,既是终点,又是奔向海洋的起点,彰显着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特点,是上世纪30年代老汕头经济繁荣的象征,是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在市民的心中,国平路就是百载商埠汕头的一个缩影,是一条汇聚建筑精品的街道,一幅市民生活的生动画卷, 一本永远读不完的故事书……
程一帆 文/图
新闻推荐
核雕师林文洲在创作中近日欣赏潮阳民间艺术学会会员林文洲的橄榄核雕作品《一念之间》,深为作者的创作构思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