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区积极实施“强党建 聚人才”工程 25名在外精英回乡当“书记”
返乡大学生田间实践学习。
依托“红色精神讲习所”、“党建学堂”强化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红色教育,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党员下基层服务,选拔优秀党员回乡任职,搭建平台吸引优秀青年学生下乡锻炼……潮阳区积极实施“强党建 聚人才”工程,通过党建引领,以肥沃的土壤吸引人才,集聚一批“精兵强将”回乡大展身手,助力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贯穿人才工作全过程
潮阳区坚持把加快建设人才强区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党管人才运行机制,通过积极实施“强党建 聚人才”工程,不断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政治统领,以强党建引领人才振兴发展,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该区把加强党建引领贯穿人才工作全过程,依托“红色精神讲习所”“党建学堂”以及镇(街道)党校等教育平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的积极作用,结合“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开展,积极创新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对各类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力度,强化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红色教育,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近年来,潮阳区举办了一系列、多层次的专业人才政治理论专题培训班,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对区情的认知度,积极发挥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潮阳振兴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
在实施“强党建 聚人才”工程中,潮阳区始终坚持党员先行,引导党员身份的专业人才定期组织下基层开展业务指导和服务,在推进创文提质升级对标创建、练江整治、精准脱贫、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中心工作中做好表率和示范引领。
结合“头雁工程”“红色领航工程”等活动的开展,积极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双培”计划、“育苗”工程和“村企党建结对共建”活动,选拔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休干部中的优秀党员回乡任职,担任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同时,注重完善村级干部储备人选选培管用机制,按“一岗双备”配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储备人选,将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人才培养成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着力解决破解问题突出村、软弱涣散村、经济落后村党组织书记“没人选、选人难”难题。目前,全区已先后动员25名在外企业家、经商能人、复退军人、带富能手回村(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各项重大任务落实,“头雁效应”取得明显成效。
打好“乡情牌”吸引人才回流
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是实施“强党建 聚人才”工程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该区积极采取措施,多渠道、多方式加强全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党建带团建的形式,组织开展了“人才回乡 奉献青春”主题活动,精心挑选60个村(社区)作为实习点,并从中择优在每个镇(街道)成立一个“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实践基地”,为80名在外学习就业的潮阳籍大学生和优秀青年人才参与家乡乡村振兴搭建一个施所能、展才华、显身手的锻炼实习平台。
着重挖掘培育本地特色产业中的实用优秀人才,通过积极实施“扬帆计划”项目、名师名医培养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传承培养、智慧农村、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全区本土特色产业实用人才梯队建设水平,发展壮大本土特色人才队伍,为推动潮阳加快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尤其是在“非遗”传承人才培育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成功申报了汕头市唯一一个潮汕文化(潮阳)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区共有各级别“非遗”传承人127名。
该区还注重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寻求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研发机构、院士专家工作站,以科技项目带动和凝聚高端人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区共有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4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
本报记者 刘文钊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柔燕)近日,有市民反映潮阳区金浦街道梅东村一带有造纸厂乱排污水,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希望相关部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