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汕头教学科研作贡献 访优秀科技工作者张铭志、陈壁波
为地方培养更多环保人才的陈壁波。
张铭志(前排左一)坚持公益防盲。
无论是毕生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祖国眼科医疗事业的张铭志教授,还是致力于环境保护社会服务和学术研究的陈壁波老师,都是汕头市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近日,经市科协推荐,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两名优秀科技工作者。
怀揣防盲公益梦想的女科技工作者
提起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常务副院长张铭志教授,我国眼科界乃至亚太地区的同行都耳熟能详。她是我国最早一批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和最早开展白内障屈光手术的眼科医生,她是锐意创新的医院管理者,更是一位心怀行业长远发展的授业者。从事眼科专业38年来,张铭志怀揣着防盲公益梦想走遍全国22个省,将毕生精力和心血投入到祖国的眼科医疗事业,甚至远至非洲布隆迪等国家和地区,为我国的援外医疗及“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张铭志在眼科医疗、教学、科研、防盲扶持等领域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在公益防盲方面建立了独树一帜的技术扶持创新模式,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远程医疗、AI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为我国偏远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能独立手术的基层医生,真正实现了精准扶贫、技术脱困。花甲之年的张铭志在2013年毅然进藏,并为西藏培养了第一个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医生。张铭志先后14次带领志愿者180多人次进藏,培养了8名能独立手术的藏族医生,为青藏高原留下了不灭的光明。
十余年来,张铭志带领医院团队先后参与开展了“中华健康快车”、“援藏光明行”等八大防盲培训项目,防盲足迹遍及全国22省、5个自治区、3个直辖市,共119个地区,扶贫白内障手术量累计达21.7万例,居全国首位。同时,在她带领下,眼科中心开通了覆盖全国21省49个点的远程教育网络,结合各大扶持培训项目先后共培养全国基层医生2644名,其中培养可独立手术基层医生492名,独立完成手术量约21.4万例。让她欣慰的是,经过培训的医生回到当地继续沿袭张铭志“授人以渔,助人自助”的理念,带动基层医院整体发展,为更多贫困地区的眼疾患者带去福音。“用心去关爱在黑暗中生活的人,将医术传承给创造未来的人。”这是张铭志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她不变的初心和信念。
张铭志从事眼科临床专业38年来载誉无数,先后获得APAO(亚太眼科学会)防盲杰出贡献奖及学术成就奖;2019年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汕头市五一劳动奖章;2018 年上榜《中国名医百强榜》眼科榜单,被评选为岭南名医,获广东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还曾获“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医务(卫生)管理科研创新奖”,世界白内障医师协会授予“人工晶体植入10000例成就奖”等。
为地方培养更多环保人才
作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一名教师、专业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如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一线专业技术人才,是陈壁波教书育人的重要目标。2005年毕业后,陈壁波一直在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任教,致力于环境保护的社会服务和学术研究。其主持的课题“练江流域上养猪废水处理中氨氮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获得2018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纵向协同管理方向)立项,从养殖业水体的污染防治为练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借鉴。陈壁波的“一种水产品加工清洗废水处理技术”则成为汕头市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第一批)技术成果之一。
陈壁波指导学生完成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的“虾塘养殖水体水质及底泥特性分析”课题研究工作,针对本地区水产养殖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养殖户科学养殖、增收创效提供技术服务。
当前,汕头乃至粤东地区从事环保一线的技术人才十分缺乏,人才需求缺口大。陈壁波带领教研室教师抓住机遇,大胆改革,构建了校企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近三年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了17个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开展各类职业实践和教学,把专业精准对接到产业的发展,环境工程技术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从46%提高到72%,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陈壁波指导的学生代表广东省获得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三等奖2项,他也获得汕头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
本报记者 郭丹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珊娜/文林楚红/摄热点关注每年六月,金凤花开得最艳的时候,就是毕业季了。一批批大学生或继续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