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探索文旅融合“1+1>2”新路径 文化牵手旅游 奔向“诗和远方”

南方日报 2019-05-23 06:33

参观文化场馆成了市民旅游新选择。

汕头打造小公园专题博物馆群。图为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

5月19日是第九个“中国旅游日”,今年的主题为“文旅融合美好生活”。不难看出,“文旅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旅游发展的新态势、新要求。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潮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粤东区域中心城市汕头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滨海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美食旅游、区域性都市旅游等旅游生态丰富多样。

今年以来,汕头通过打造历史文化游径、完善旅游规划、加强旅游形象的整体包装,着力打造“文旅融合新载体”的目标,让“文化+旅游”实现了“1+1>2”。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张伟炜

老城区迸发“文旅融合”新活力

2018年,汕头市接待游客3771.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15%,其中过夜2164.45万人次,增长15.15%。各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112.85万人次,增长12.59%。201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34.49亿元,增长20.0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987.11万美元,增长24.75%。

一组数据,体现了汕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态势,在这背后,与文化的“助攻”密不可分。

在汕头老城区,除了留存大量富有特色的骑楼建筑,还集聚了非遗馆、开埠馆、侨批馆、红色交通站旧址、八一南昌起义军总指挥部旧址、城市发展展览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是展现汕头文化的“窗口”。

汕头的文旅融合“按钮”被激活,还得从2016年底开始说起。2016年12月31日至2017年1月2日连续三天,汕头组织1000多名市民和外地游客游览汕头开埠历史文化景观,感受“创文强管”新风貌:参加的汕头市民和外地游客“一口气”参观了汕头文化馆、桂园、开埠纪念馆、邮局陈列馆等,深度了解潮俗及本土非遗文化,感受百载商埠昔日繁华与喧闹。

“以往并没有这样的"惠民之旅"。仿佛从那时起,汕头开埠区有了增量,人气逐渐旺起来,外地游客"走进汕头"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同时,汕头不断推进小公园开埠区的保育活化工作使汕头老街区迸发出新的活力。可以说,在这种深厚积淀作用下,汕头的文旅融合发展水到渠成。”汕头市旅游协会秘书长林钦亮表示。

场馆活动“加码”文化“赋能”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牵手后,“文化+旅游”呈现出怎样的成果?

近年来,汕头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档次。今年“五一”小长假首日,参观文化场馆成了市民群众的新选择。以金平区民族路胡文虎大楼的汕头城市发展展览馆为例,该展馆于“五一”试开放迎客,首日便吸引了2000多人次参观。

5月1日,“老汕头”蔡伯一大早就来到汕头城市发展展览门口等候。“展览馆的主题是"勇立潮头——汕头改革开放成就展",有视频、实物、模型、微缩场景等,精致的布展、详实的图文细致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汕头的沧桑巨变,每一层楼展出的时代都不一样,我能看好久。”参观期间,蔡伯动情地说,看着展出的老物件,一种怀旧之情油然而生。

文化场馆是市民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像蔡伯这样在假期选择参观文化场馆的市民越来越多。据汕头城市发展展览馆馆长陈明孝介绍,观众多数是一家老小前来参观,也有特意前来“打卡”并不时拿起手机拍摄的年轻情侣,还有本地中小学师生组团到馆内参观等,其乐融融。

近年来,随着小公园保育活化工作的推进,“修旧如旧”的小公园开埠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前往参观,分布在小公园周边的各大文化场馆也不断推陈出新,举办各类特色展览,吸引越来越多市民游客前去“打卡”:今年“五一”假期4天,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分别在一、二楼展出“汕头老埠记忆”“让历史告诉现在”展览;汕头市文化馆内的市非遗展示馆也推出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潮阳剪纸、潮州木雕、外砂织席、大寮嵌瓷、胪溪壁画、抽纱、珠绣等精彩的非遗名录项目等等。

“以前,人们旅游是为了开阔眼界。现在,人们更注重对本地文化以及自己家乡的了解。为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汕头市各文化馆以丰富多彩的优秀民间艺术活动为载体,向市民游客展示潮汕民俗文化,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承弘扬。”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根植新农村的“红色主题游”“文化创意游”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除了注入文化内涵,近年来,汕头的红色主题乡村游、文化创意乡村游也受到热捧,旅游变得更接地气。

当前,汕头市南澳县山顶渔村正在打造一条以红色历史文化旅游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宣教带。这里曾是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下开创的重要红色根据地。

“山顶渔村致力于对红色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和传承,挖掘旅游经济和文化潜力,把新农村精品旅游线路、红色展馆以及文化广场等串点成线、连线成画,打造党性教育的"红色阵地"。”山顶渔村党支部书记吴贵利说。

无独有偶。位于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的桥陈村,曾是一个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荒野山村,经过几年来的发展,这个纯农革命老区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本地和外地游客慕名前来。

驻桥陈村第一书记林雄告诉记者,从去年底以来,桥陈村借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高质量推进省定红色村的各项建设,当前,桥陈村以“母子榕红色公园”为基础,把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基地与红色陆路、水路及湿地生态公园有机结合起来,打造融红色革命教育、休闲观光、农家体验于一体的红色休闲旅游示范基地。

同样是乡村旅游,金平区沟南社区则运用创新理念引领融合,以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推动文旅融合,探索一条具有汕头特色的古村落保护和文创旅游村开发之路。

2016年8月,潮汕首个文创旅游村项目——沟南许地文化创意旅游村项目落地汕头市金平区。金平区引进汕头市大潮沟南许地投资有限公司专业设计团队,旨在将沟南许地打造成为“潮汕乌镇”“汕头宽窄巷”,以实现文化创意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促进潮汕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新农村建设。

据介绍,该项目按国家AAAA旅游景区标准,通过“一带(古榕树风情带)、两湖(兰桂湖、生态湖)、三园(美食园、民宿园、生态园)、文创四区(文化艺术博览区、休闲购物区、工艺美术及非遗传承展示区、青年创意DIY区)”的整体规划,融入“观光、美食、住宿、观赏、展示、购物”等6大功能,建成集“民居建筑、自然生态、地域文化、潮汕美食、艺术创意”于一体的深度体验文化旅游综合体,使之成为汕头乃至粤东地区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名片。

镜头

主题展馆“串”起汕头开埠文化旅游线路

专题博物馆群更“活”更“火”

今年“五一”小长假,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游人如织。修缮一新的20座博物馆以新面貌呈现在市民游客面前,怀旧“文化游”热度不减。

众所周知,小公园开埠区分布着大量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建筑和老街,承载并见证了“百载商埠”的辉煌、历史和文化,其放射状格局的骑楼街道独具特色,是我国开埠的34个城市中至今唯一保存较完好的开埠区,被誉为“海内外潮人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汕头不断加大对小公园开埠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育活化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利用相长的“活路”,致力于开辟一批主题展馆,将小公园开埠区打造成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示范项目、最能留得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打造小公园专题博物馆群,便是这一重要抓手。而开埠文化旅游线路的打造,则让博物馆群更“活”、更“火”。

专题博物馆群记录开埠峥嵘岁月

近年来,汕头按照“修缮一个、布展一个、开放一个”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小公园片区36个文保单位的修缮保护利用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修缮布展并对外开放的专题博物馆有20个。

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科负责人蔡馗表示,每一栋历史建筑背后都有故事,为此,汕头结合每栋建筑的古往今生,将已完成修缮的历史建筑量身打造成一个个博物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串联起汕头开埠时期的一段峥嵘岁月,同时对公众免费开放。

据介绍,除了已建成的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汕头还搭建起文化惠民新平台,推出“老妈宫戏台惠民文艺演出”等常态性惠民活动,在重要节假日期间特别策划主题展览,受到了市民的欢迎好评,提升了公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度和认识度。

发动旅行社参与开发开埠文化旅游项目

建好一个博物馆不难,让一个个博物馆“活”起来不是易事。业内人士认为,除了举办各类专题展览,博物馆应该加强与旅行社合作,利用旅行社的资源优势增加博物馆的客流量。

对此,在深挖小公园开埠区老埠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汕头发动旅行社参与开发开埠文化旅游项目,推出“开埠文化旅游线路”,将开埠陈列馆、红色交通站、老妈宫戏台、非遗文化馆、侨批馆、1860文化创意园等文化产业景点串联起来,让游客“一游知晓汕头开埠史”。

汕头某旅行社国内游中心部门廖经理告诉记者,她所在的旅行社早期也曾参与开发开埠文化旅游线路,旅行社为游客提供全程空调旅游车和专业导游讲解服务,每次制定出团方案都着重推介“走进汕头文化馆,深度了解潮汕及本土非遗文化”这一主题,游客参观完还能游花海、品特色潮菜等。

“从香港专程赶来汕头探亲的游客,小公园开埠区是他们必去的地方。”廖经理表示,近年来,小公园开埠区越来越“火热”,报名参团的游客多数是中老年人,他们尤其喜欢参观博物馆,对博物馆的各类展览啧啧称赞。

“其实,博物馆是很有魅力的场所。”廖经理说,看到香港来的游客们参观博物馆时认真的表情,她也感到欣慰。

南方日报记者张伟炜

新闻推荐

汕头火车站站台改造等配套工程启动,为加密现有动车组班次创造条件 粤东超大型铁路枢纽站提速推进

南方日报讯(记者/黄嘉锋)昨日,记者从中铁十六局广梅汕铁路项目部获悉,备受市民关注的汕头火车站站台改造等配套工程已于近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