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劳动者坚守岗位度“五一” 汕头市重点项目建设者放弃假日休息奋战工地一线

汕头日报 2019-05-03 08:37

▲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的施工场面。

▲一名工人正趴在地上安装大型钢构件。 本报记者陈史摄

▲牛田洋特大桥工地上,工人正在五六级大风中搭建海面上的施工栈道。

本报讯(记者陈史摄影报道)“五一”国际劳动节小长假,你也许正踏上旅途,寻找诗与远方,也许正在和身边的好友谈天说地,享受惬意时光。但在汕头市各个重点项目工地上,许许多多平凡的工人正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奋斗着,他们用双手、用劳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用劳动者最美的身影为自己的节日增添色彩。

牛田洋快速通道——

顶着海面上大风施工

全长近千米的牛田洋特大桥,建成后将成为横跨汕头湾的又一道长虹。这个重点工程的建设,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角色——钢筋工。在位于礐石大桥下的中铁大桥局牛田洋快速通道项目部钢筋场里,数十名工人正在这里施工,他们负责构建起牛田洋特大桥的钢筋和大型钢构件。为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他们并没有回家乡和亲人团聚,大家都留守岗位在忙碌的工作中度过节日。绑扎钢筋这是建筑工地最普通、最基础不过的活儿,可是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工种,其实也有“绣花功夫”,而这功夫更和建筑质量密不可分。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们箍筋弯钩、绑扎安装,灵巧双手的上下翻飞,绑扎动作一气呵成。由于长期处于室外工作环境,风吹日晒,无论男女,几乎所有的工人均有着古铜色肤色,手上的白色纱手套变成了黑灰色,很多地方还磨出了小洞。

在位于汕头内海湾的牛田洋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搭建施工栈桥及主墩平台打桩。昨天上午天气并不好,海面上持续不断吹着五六级大风。工人们顶着大风,正爬在栈桥尽头的钢构件上铺设橡胶垫。他们走在宽度约十几厘米的“平衡木”之上,弯着身子将沉重的橡胶垫滚到栈桥末端,而脚下就是滔滔的汕头内海湾海水。

中铁大桥局牛田洋快速通道项目部的施连文告诉记者,自2018年进场以来,中铁大桥局项目部积极与当地政府、海事、交通等相关部门对接,全力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征地拆迁,办理水上施工许可等工作。工程建设者迎难而上,放弃节日休息,确保项目进度。

牛田洋特大桥是汕头境内跨越榕江跨径最大的双层桥梁,跨径组合为双塔双索面双层钢桁梁斜拉桥,全长955.2米,上层为八车道一级公路,下层为双线跨座式轨道交通。其中主墩最长桩到平台顶长度超过120米。主塔采用潮汕地方特色厝头和翔鹭造型,总高182.9米,造型优美。

今年是牛田洋快速通道关键的起步攻坚阶段,随着牛田洋特大桥等控制性工程的顺利推进,将为项目早日建成通车奠定坚实基础。牛田洋快速通道建成后,将联通江湾新区和国家级高新区,激活榕江两岸近2万亩土地的开发,带动金平区西片区城镇化发展,为拉开汕头市城市发展格局、打造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重要的交通基础保障。

黑臭水体整治项目——

节日施工不停歇

节日期间,中心城区各个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同样开足马力全速推进项目建设,以确保尽快实现梅溪河升平断面水质达标攻坚目标。

在金平区光华片区的月浦主排渠,项目单位正加班加点,通过建设截污管道,对河道全面清淤、补水和生态修复多项措施,消除水体黑臭,提高排涝功能。月浦主排渠长达5.2公里,沿潮汕路,经月浦、岐山、金平工业区、光华片区,接入西港河,是这一片区重要的排水渠系,此前污染严重。列入汕头市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后,金平区从去年2月底启动项目截污工程建设,目前总体工程投资已经完成近八成,即将进入河道清淤和水体修复施工阶段。由于汛期到来,施工单位近期按照市、区两级政府要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明确时间节点,调配更多人员、机械到现场增援,全线同步铺开建设,力争今年8月底完成主体工程。

长约2.3公里的东墩沟关系到龙湖、金平两区多个街道的排水排涝,此前也污染严重。此次整治工程将在东墩沟两侧建设截污管道和截污井,把污水收集到汕樟路的市政污水管道后集中处理,然后对整条沟渠进行清淤和生态修复。由于东墩沟宽度窄,沿线房屋密集,施工场地严重不足。施工单位因地制宜,将沟渠分成五段进行施工,在确保排水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投入,同时开展三个沟段作业面的施工。在大型设备进场施工受限的情况下,增加人力确保进度。同时,做好水位实施监测和天气情况跟踪,采取临时破除围堰、末端泵站强排等应急措施确保汛期排水通畅。自去年年底开工至今,项目工程量已经完成过半。

目前,汕头市共有黑臭水体22宗。至2018年底,全市共完成了星湖公园、新河沟、龙湖沟、港区排洪沟、大窖池头、明珠河沟渠、沟南围沟及南排渠8宗水体整治。黄厝围沟、龟桥北路排渠、导流渠、鮀济河、月浦主排渠及东墩沟等6宗黑臭水体整治正抓紧推进,计划2019年底前陆续完成。玉港河等6宗黑臭水体基本完成前期工作,计划2020年全部完成整治。

新闻推荐

压力大、夜生活丰富、过度使用数码产品…… 失眠青年 纠正行为认知很重要

市民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本报记者李德鹏摄影报道编前话人的一生中睡眠占了近1/3的时间,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