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生涯有妙缘 街头采访竟然访到外婆老同学
手记叶孜文(南都记者)
在我的微信里,大概有两百个沉寂的采访对象,报道结束后,对话框就不断下沉,直至某次心血来潮清理微信,删除交往记录,只剩朋友圈的点赞之交。甚至有的在一两年后,看着微信名想不起是谁(这种情况大多是突发新闻的报料人或当事人)最后按下了删除。
也有极少部分采访对象成为了朋友,偶尔在朋友圈留言里聊上几句,遇到事也会想起找对方聊一聊或者帮个忙。
但采访的人多了,总会出现些难得的缘分。
林宝山老人是其中一个。初识林宝山,是因为视频部记者去拍的短片。慈祥的老人家,谦逊的模样在地铁口卖着自己翻译的书。“好想去和老人聊聊天啊”,大概是让我想起了自己两年前去世的外公,一看到视频就忍不住向同事打听“还没文字记者去采访,对吗?”得到确认之后,立马约了周末去采访。
好玩的老人家,85岁不认老地在卖书,实际是渴望交流。而另一个在我生活中很好玩的老人家就是我外婆。83岁的老人,一个整天等着《冰与火之歌》第六卷出版的物理老教授。我也习惯性地,把即将采访一个在地铁口卖书的老人这事告诉她。名字还没说出来,视频也还没给老人家看,外婆有点欣喜地说,“哟,这不是我的老同学吗?”她说,在广州这样的老人大概只有她的老同学。一对名字,果然是。汕头华侨中学的校友。
采访时,也忍不住把这奇妙的缘分告诉了林宝山老人,一场聚会就这样敲定了。其实,他们之前一直有联系,只是自从我外公病后,外婆搬到我家住了两年,主要依靠家庭固定电话跟外界联系的她就这样“失踪”了一段时间。
这次再聚,年过八旬的三位老人聊着过往,分享着近况,时间的刻度突然缩短了,横跨四分之三个世纪的相知相识浓缩在了三个多小时的交谈中。
最让我敬佩的是,三位老人都没把年龄太当一回事,各有爱好各有追求,大千世界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们去看去做去折腾。一篇报道,能再次连接起他们,是写作者的荣幸也是意外收获。
说到意外收获,两年前的一篇报道,也让报社收获了一个好记者。
那是一个拍好广州的业余摄影师,在无人机“禁飞“前拍下了许多广州未被发现的一面。为了体验他的拍摄生活,周六一早跟随背着一大袋摄影器材的他,搭上不知名的住宅楼电梯,电梯出来转成步梯,终于到达天台。眼下就是广州的“网红“景点———圣心大教堂,简称石室。
带着嗡鸣声,无人机启动,手机遥控着,一个十字架出现在屏幕上,原来从高空俯视,石室是这般模样。
这位采访对象,话却不怎么多,双眼总是透过眼镜专注看着他的无人机和单反。偶尔一笑,眼睛会眯起,鼻梁也会皱起来。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他对摄影的爱。
那时候,他还是一家国企员工,从老家潮汕来到广州已经有七年时间,无论是大学专业还是毕业后的工作都跟摄影无关。
那次采访后过了一年,他成了南都视频部的一员。他辞去了稳定的国企工作,把业余转变成了正职。据说是被报社一潮汕老乡“挖”了过来。于是今年的全国两会、南沙大桥亮灯等新闻现场都会出现他的身影。
以上是从事七年采访工作以来,遇到最奇特的缘分。
一路采访,一路遇到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将各人的际遇一一书写,偶尔也不小心成为别人生命轨迹中的插曲,记者的职业魅力就在此吧。
新闻推荐
爱与陪伴 温暖生命最后一程 汕头市医务社工致力为临终者及家属提供服务
医务社工关怀帮助病患医缘小组活动关爱失亲儿童。生死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的终极大事。在获知病情至生命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