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
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
书斋门,未曾开;
阿孥哭爱食油(食字旁+追)……
童谣是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现在所谓的“早教”)最好的素材,通过简单而好听的旋律,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刺激,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某一种思想意识。
在潮汕地区,当童谣在婴儿的摇篮边和儿童的玩耍中不断传唱的那个时代,我们常常听到的就是上面的这首《天顶一粒星》。其省略号后面是长长的无厘头的押韵顺口溜,能唱多长,就看阿嫲/外嫲或者母亲的即兴创编能力了。
我现在要谈的不是“天顶一粒星”,因为它只是歌谣的起兴之物而已;我要谈的是“地下开书斋”。
潮汕人,不管有钱没钱,不管富贵还是贫贱,对这“书斋”(后来的“学堂”,现在的“学校”)就是那么地重视!因为他们坚信,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不管长大了干什么。
也许,早期的重视读书、教育的意思,可能来源于儒家的“学而优则仕”,“仕”则“家中自有千钟粟,家中自有颜如玉”。此所谓“读书改变命运”,自己的,连带家庭的。上了年纪的潮人,相信在摇篮里或者在襁褓中就听过祖母或者母亲的催眠曲:
拥啊拥,拥金唝;
金唝做老爹,阿文阿武来担靴;
担靴担浮浮,饲猪大过牛;
牛生马囝,马囝生珍珠;
珍珠辚辚圆,阿舍读书赴科期;
爱去书童担行李,转来大轿佮彩旗。
“读书有用论”是潮汕人的共识,或者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因而:
读家己书众人惜,博家己钱众人恼!
生囝唔读书,唔如饲大猪!
读书如需要交学费,那么,“卖田卖地,缴囝学(言字旁+别)字”,家长眼睛眨都不眨!
小时候,我曾经听长辈讲过乡下人过去“卖桁当桷”(拆屋梁卖)或者卖猪卖牛给子女交学费、当学资的(如果是上中学,在学校的膳宿费用和学费,在以分厘买盐过日子的以前是一笔很大的费用)。
而在外地、外国拼搏而有所成、感恩故乡报效乡梓的首选,就是为家乡捐资助学,甚至办学。民国时期,澄海南砂乡的乡绅林仔肩(林樑任)先生一个人就创办了10所小学。改革开放之后,李嘉诚先生捐巨资协助广东省创办和建设汕头大学,陈伟南先生捐资协助潮州市创办和建设宝山中学,并长期捐助省立韩山师范学院。君不见,潮汕城乡,黉舍星罗棋布,而其中最宏阔者,多为外出拼搏有成的乡贤捐资兴建的学校。
乾隆《潮州府志》曾经记载当时民间修建书斋之盛:“三阳及澄饶普惠七邑,闾阎饶裕,虽市镇也多鸟革瀈飞。家有千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富裕之乡,像我走访过的澄海区隆都镇的程洋冈,一乡的书斋竟然有四十余所之多,遍布全村。这些读书场所选址考究,装饰漂亮,取名也各具意蕴,别有情趣,如醒斋、杏园书屋、仰止山房、绿波书院、留馀小筑等等。
我参观过澄海隆都镇程洋冈的杏园书屋、前美村的文园小筑、前沟村仙地头乡的明德私塾、溪南镇南砂乡的卓峰书房和汕头市龙湖区沟南许地的“三希堂”等等,从规模到形制,都是为读书而设计的:书房敞亮,课室(讲堂)宽阔,庭院幽深,花园繁茂;可上课,可读书,可运动,可休憩,是孩子们读书的好去处。难怪这些乡村都“江山代有才人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教育的蔚然成风和世代其昌。不论是一个乡村,还是一座城市,乃至于一个国家,教育强则国民强,国民强则国家强!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总之:有钱没钱,读书求贤;千好万好,读书最好!
新闻推荐
《潮声十五音》潮声十五音展示馆(张世珍故居)著名学者林伦伦评价张世珍的《潮声十五音》“是潮人无师自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