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龙眼城 陋巷深处传潮声
《潮声十五音》
潮声十五音展示馆(张世珍故居)
著名学者林伦伦评价张世珍的《潮声十五音》“是潮人无师自通、识文断字的拐棍,是滋养潮人百年的文化乳汁”
□ 陈为峰
澄海区莲华镇隆城村,古称龙眼城,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北倚莲峰,南临韩水,平畴屋舍,风光秀美,民风淳朴,人才辈出。宋有被誉为潮汕“前八贤”之一的张夔,清有被誉为潮汕字典第一人之张世珍等。
日前,我们驱车来到隆城村,穿过几条窄窄但十分干净的幽深小巷,一座门额上写着“堃庐”两个大字的潮汕传统民居出现眼前,字出自岭南书法名家王鼎新之手。这里是潮声十五音展示馆,也是张世珍故居。
故居为下山虎格局,建于清同治年间。进门迎面就看到院子里两盆四季常青的葵竹簇拥下立着一尊古铜色的张世珍半身塑像。大厅和两间厢房开辟成展示室。其展示内容围绕老屋故主张世珍的生平和他毕生心血结晶——《潮声十五音》而布设。
张世珍(1840-1915),字聘三,饶邑隆都隆城(现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隆城村)人。幼时家境贫寒,为求饱暖,少年时便辍学走上漫漫谋生长路。他先步入商场,22岁随族人赴泰,从事海运业,足迹遍及国内沿海城市烟台、天津等地和东南亚新加坡、越南诸国。45岁后结束漂泊生活回到家乡,供职于毗邻的东里某商行。张世珍走上社会从事的都是文字、会计工作。他天赋甚高,又勤奋好学,工作勤恳,屡有独出心裁之举。旅泰时曾被当地誉为商界翘楚。然他心存高远,不满足于现状,工余闲暇手不离卷,博览群书,积累了丰厚知识,这为他后来编写《潮声十五音》奠下坚实基础。
张世珍虽身居陋巷,但心系孔孟之业。他发现当年潮汕地区尚没有一本潮音字典,汉字之潮音历来只靠口头传授,这对潮人识字正音带来诸多不便,遂萌生编写一本潮汕字典的念头。当年在潮汕,这是一件旷古未有的工作。自1885年开始,商务之余,他潜心研究,历时十载,约于1904年完成《潮声十五音》初稿。而后又经过反复推敲和充实、校订、润色,于1907年最终定稿。1913年,《潮声十五音》由汕头图书报石印社出版。初版系4卷连史纸本,一册线装,长22厘米,宽14厘米,全书由澄海苏湾居士剑樵李世铭作序,编者自序,凡例17条和正文等4部分组成,共收潮声方言8463字。首印1000部,数月之内便在东里销售一空。该书一经问世,在潮汕引起极大反响,各界好评如潮。汕头等地出版社纷纷推出新版。据不完全统计,自《潮声十五音》问世的一百多年间,正式出版的各种《潮声十五音》大概三十多种,不同出版社出版重印的版本过百,发行量估计过百万!
著名学者林伦伦说,《潮声十五音》“是潮人无师自通、识文断字的拐棍,是滋养潮人百年的文化乳汁”。近百年来,尤其是1966年以前,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本《潮声十五音》字典。该字典运用反切法,可依音查字,又能同音辨字,几可达到“万字不求人”的地步,深受潮人欢迎,其影响甚至遍及大量潮人聚居的东南亚一带。
近百年来,《潮声十五音》字典不知令多少平民百姓摘掉文盲半文盲帽子,不知令多少辍学在家的寒门学子的自学成才梦想从不可能变为可能,又不知有多少人通过《潮声十五音》这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而改变了命运。时至今日,《潮声十五音》还在发挥着它的影响,今人在编写新潮汕字典时,仍然从中获得启发和汲取有益营养成分。单凭这些,就值得我们永远记住张世珍这个名字和他的《潮声十五音》!
新闻推荐
西班牙人队球员武磊在比赛中带球。新华社发大年初六凌晨,武磊作为“全村的希望”上演了西甲主场首秀。作为上一位、也是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