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在奥飞市民广场建地标式雕塑 “澄海文化之心”多了双“诗意的眼睛”
雕塑《听》现代感十足。
粗看是海螺,细看如内耳,再看是宛如高音符号的一把琴——以海螺琴为造型的雕塑《听》,诠释着独特的海洋文化精神,散发着浓浓的现代气息;
浓烈的“中国红”,内嵌镂空潮汕剪纸形象——以潮汕传统牌坊为造型的雕塑《礼》,展示了深厚的潮汕文化底蕴……
伴随着澄海奥飞市民广场的竣工开放,两座风格迥异的城市雕塑也正式与市民见面。这两座雕塑分别矗立在市民广场的东西两边,一银一红,一冷一暖,既独具特色,又与位于中轴线的澄海音乐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城市雕塑被称为城市“诗意的眼睛”,是城市的形态精神和灵魂,也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澄海奥飞市民广场这座“澄海文化之心”建造两座雕塑作品,正是澄海区用雕塑“塑造”城市人文精神、展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生动实践。而澄海区让雕塑走进城市公共空间,融入广大市民生活,更是为澄海创文提质升级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图杨可
《礼》
打造市民广场“礼乐之门”
澄海奥飞市民广场是澄海区的新地标广场,于今年春节期间正式开放。对于广场的规划,澄海区巧妙地以“诗、书、礼、乐”四个关键字作为四个分区的主题。雕塑《礼》契合的正是“礼”这一主题。
雕塑创作者之一、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蔡枫是澄海人,自小在潮汕长大。他告诉记者,在潮汕地区,每个孩子都要在15周岁时“出花园”,这种礼仪至今仍在潮汕地区绵延。“"出花园"就是潮汕人的成人礼,雕塑《礼》的所在地是广场中青少年较为集中的活动区域,将其落成此处,为的正是将这一区域打造成"成人礼"的公共场所。”蔡枫说。
在设计上,雕塑《礼》引入牌坊这一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造型,以富有象征性意义的图案——“三生”和“花图腾”作为视觉形象,并以潮汕剪纸形式予以呈现,强调了潮汕文化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与此同时,整座牌坊的颜色均为浓烈“中国红”,更有吉祥聚福之意。
尽管是传统的牌坊形象,但设计者却没有使用传统材料,而是采用了不锈钢这一现代材料进行建造,将传统文化意象和现代造型力量有机结合,使其更适于在公共空间展示。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雕塑讲好潮汕文化故事,将其打造成为澄海奥飞市民广场的"礼乐之门""幸福之门"。”蔡枫说。
《听》
“海螺琴”造型“视听合一”
在澄海奥飞市民广场中央区,建设了一个可容纳800人、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城市音乐厅——澄海音乐厅。澄海音乐厅的落成,补齐了澄海在公共文化空间和高雅艺术场馆建设上的短板。
位于音乐厅西边、以海螺琴为造型的雕塑《听》,与以贝壳为形态的音乐厅相映相望、遥相呼应。与以暖色为主色调的雕塑《礼》不同,《听》虽也是以不锈钢为制作材料,却保留了不锈钢原有的银色,现代感十足。
这个雕塑,由杭州市雕塑院院长林岗与蔡枫合作创作。林岗也是澄海人,擅长以琴为造型创作雕塑,曾于杭州举办“铸形叩音”雕塑作品展,展出的40余件作品均以琴为造型。
此次与蔡枫携手为澄海奥飞市民广场创作雕塑,林岗选择的同样是“琴”这一主题。雕塑以海螺与琴弦契合造型为创意理念,塑造“凝固的音乐”的艺术形象。
那么,为何采用海螺与琴弦相结合的形象?蔡枫说,海螺里有海的声音,将海螺内部结构外露,形状就如内耳的生理结构一般;而海螺与高耸的琴弦相结合,又形似高音符号,呈现出“视听合一”的意象。多重元素都与音乐相关,取名《听》又与“厅”字谐音,如此一来,与澄海音乐厅不仅相望,更是相融。
不过,除了在形象、寓意上与音乐厅契合之外,“琴”这一个字还有更深的寓意。蔡枫表示,“琴”与“擎”谐音,海螺琴这一意象还象征着海洋文化的“精神引擎”,彰显着澄海人的文化自信。
雕塑
“各方智慧的碰撞和汇集”
此次为家乡创作雕塑,两位艺术家都满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和眷恋。蔡枫告诉记者,在此之前,他因工作忙碌,已有多年未回家乡。这次回来,深深感受到家乡在创文之后变得越来越美,更是决心要全力以赴完成此次创作。
据介绍,澄海奥飞市民广场自2017年底启动建设后,区委区政府就酝酿着要在广场建设地标式雕塑作品。而两位艺术家在接到来自家乡的邀请之后,马上热情投入到创作之中,几易其稿后于2018年9月下旬定稿。随后,两位艺术家又加班加点,最终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赶制出这两座雕塑,并顺利从杭州运回家乡安装。
“为了创作这两座雕塑作品,两位艺术家充满热情,把家乡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情,令人感动。”澄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雪芒说。
在雕塑创作过程中,澄海区委区政府也多次召开会议,反复修改完善,为的就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雕塑作品融入到广大市民的生活中。
“雕塑是大众参与的艺术,《礼》与《听》两座雕塑作品并不是艺术家个人的作品和劳动,而是各方智慧的碰撞与汇集。”蔡枫说。
新闻推荐
外形如海螺和琴融合的“听”雕塑澄海奥飞市民广场全貌由澄海区动员乡贤出资献智历时一载建成的澄海奥飞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