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民慧 敦民德 促发展 丰富“智慧城市”建设内涵

汕头日报 2019-02-25 08:19

□ 王晓霞

“智慧城市”命题的率先提出,是基于信息化科学技术发展,在2010年由IBM正式提出的,基本精神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高效和智能,从而为城市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使城市发展更加和谐,更具活力。

之后这一概念被广泛运用到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的实践探索中。2012年,国家发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2013年,由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导确立了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城市。2014年,由发改委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有超过500个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预计到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7万亿元。

纵观全球,在同个时期,许多经济基础条件好,信息化建设水平高的国家和中心城市,也都纷纷从加大信息智能技术运用和开发,提升城市总体运行和管理水平的角度,提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概念并加以实践探索。

诚然,有关“智慧城市”的信息科技开发和运用,在提升城市秩序管理质量和效率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正向作用。但是,智慧城市的内涵仅限于此吗?借助智力系统、知识系统、方法和技能系统就能真正满足人类群体追求和谐美好生活的愿望吗?“形而下谓之器”,只有外在条件和物质功能的改造,没有考量作为城市主体的人的非智力系统、观念和思想系统、审美和评价系统的因素融入和比重,城市智慧真的能够实现吗?换句话说,一段时间以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从监管引导主体(政府职能部门组成)、评估标准(更侧重市场规模等经济指标)和具体措施(信息和科技在物质领域的运用)来看,严格意义和实践意义上更适宜称之为“智能城市”建设。一字之差,城市建设目标、理念、内容和措施等方面所涉及的一整套系统工程,已有天渊之别。

当然,对于命题内涵把握的探讨,并不影响更不意味着否定城市在信息科技领域的大胆探索创新,而且应该高度肯定,信息科技领域的实践探索,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打下了牢固的物质基础,创造了优越的客观条件。正是在这样形势一片大好的场景中,更有必要警醒和反思,我们的方向和目标在哪里?是否特别的清晰?信息科技的高度开发利用,带来了城市效率的飞跃,高速运转的城市集合体中,人们的心灵是否得到必要的关照和休憩?人们的精神理念认识程度和外化的行为修养,是否能够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科技贴合?或是因为这种城市发展速度,产生不适和失去自我精神空间?比较明显的问题是,在享受信息科技等各方面便捷的同时,却爆出高铁“霸座”、幻化花样诈骗、假冒伪劣等等道德沦丧的案例。同时,根据相关统计,北上广等智能水平高的大城市乃至经济发展较好的中心城市,不婚族、“丁克”家庭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

显然,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在初级阶段大力发展信息科技物质配套城市管理职能基础上,调校方向寻求可提升城市人的心灵舒适度和认同度的“升级版”,成为实现深化改革创新“弯道超车”必然要应对的课题。即是说,在“智慧城市”的内涵中,注入作为城市主体的人的非智力系统、观念和思想系统、审美和评价系统的考量因素和比重,通过具体的外化措施来建设和完善这套系统,使之达到最优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题中之义。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手都要硬,两条腿走路”,习总书记讲的“更要绿水青山”都包含着关注人类主体心灵建设需求的人文关怀,也为“智慧城市”建设在根本理念上指明了方向。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综上,笔者以为,不论从打造“智慧城市”升级版的方向看,还是从“智慧城市”本身的内涵意义上看,都必须在建设理念和实操方略图中,加入“启民慧,敦民德”这一大板块,才算完整。具体而言,就是在关注于人类群体美育、德育和规则理性养成的文化、教育、法治等领域,要有总体设计和落地措施。在这个板块中,既要有潜移默化慢琢玉的耐心,又要有师者指路善牵引的方法技巧,更要有政府职能机关的善于科学运筹为谋,努力使民众从被动接受管理,到自觉维护秩序和规则;从茫茫然人云亦云,到自觉以主人翁意识看待和参与城市建设;从片面和过度追求金钱物质利益到关照心灵净化舒适和道德底线坚守;从片面关注和过度强调自我感受、自我实现到以团队创优和利他奉献为乐。

“形而上谓之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是十九大确立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智慧城市建设如何破解“启民慧,敦民德,促发展”这一重大课题,任重道远,但只要城市建设职能主体和民众普遍明晰这一内涵,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作者单位:龙湖区人民法院)

新闻推荐

中山大学已故教授彭华: 推动中国丹霞走向世界

彭华。资料图片“第一次见到它就钟情,感觉自己作为一名地理人,有义务研究和推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彭华曾...

 
相关新闻